CT扫描对鼻咽癌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辅助诊断意义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年第8期第14卷临床研究
作者:唐安洲 曾钢 周永 蓝新海 苏丹柯
单位:唐安洲(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 南宁,530021);曾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 南宁,530021);周永(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 南宁,530021);蓝新海(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 南宁,530021);苏丹柯(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CT室)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鼻咽肿瘤;放射治疗;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摘要 目的:探讨CT扫描对鼻咽癌(NPC)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辅助诊断意义。方法:观察127例NPC放疗前、后患者的鼻咽、乳突CT片。结果:发现在不分期的情况下,放疗前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为59%,T1~4期,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渐次增高;且与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放疗前无分泌性中耳炎者,放疗后70%的耳可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放疗后3~6个月是发生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峰期。结论:CT扫描有助于NPC患者放疗前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预后判定。
UsefulnessofCTscaninsecretoryotitis
mediainpatientwithnasopharyngealcarcinoma
TANGAn-zhou ZENGGang ZHOUYong LANXin-hai SUDan-ke
(DepartmentofOtorhinolaryngolog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
GuangxiMedicalUniversity,Nanning530021)
(DepartmentofCT,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GuangxiMedicalUniversity)
Abstract Objective:ToexploretheusefulnessofCTscanin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withsecretoryotitismedia(SOM).Method:CTofthenasopharynxandmastoidin127caseswithNPCpro-andpost-irradiationwereanalyzed.Result:TotalincidencerateofSOMwas59%beforeirradiation.TheincidencecorrespondedtoTstageandtumorlocationofNPC.InthepatientswithoutSOMbeforeirradiation,70percentoftheearsdevelopedSOM,andthepeakstageoftheformationofSOMwasinthreetosixmonthafterirradiation.Conclusion:CTscanforthepatientwithNPCisusefulforthediagnosisandprognosisofSOMinducedbynPC.
Keywords Secretoryotitismedia Nasopharygealtumor Radiotherapy Computedtomograhy
鼻咽癌(NPC)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之一。然而,NPC放疗前、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因素尚不清楚。最近,我们对127例NPC患者放疗前、后的鼻咽、中耳乳突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借以探讨CT扫描对NPC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辅助诊断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连续抽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CT室1994年4月~1997年4月间,经病理证实并接受放射治疗的127例NPC患者,放疗前、后的CT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27例中,男87例,女40例;年龄16~76岁。鼻咽部肿瘤的放射剂量为70~78Gy。颈部常规预防剂量50Gy,治疗剂量50~70Gy,总疗程为40~60d。
CT扫描机为日本岛津SCT-4500TE型,常规轴面平扫,以OM连线为基线,由硬腭扫至蝶鞍,层距层厚均为5mm。患者均有放疗前、后的CT资料,放疗前的CT扫描在放疗前2周内完成;放疗后依CT摄片时间和次数,按3、6、12、18、24及36个月6个时段统计。
CT诊断NPC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标准是:脑组织窗位观察,乳突密实;进一步用骨窗观察,表现为乳突蜂房发育良好,蜂房骨壁完好无损,其内为液体充填,密度增高,不含气体或含气减少。对放疗前后的中耳乳突的改变,可以根据CT上乳突气房内的密度变化,记为好转、不变或恶化。
根据肿瘤对鼻咽组织层次侵犯范围,将其分为T1~44期〔1〕,其中T114例,T228例,T353例,T432例。并参照吴恩惠等〔2〕报告的方法测量放疗前、后鼻咽腔的横径和前后径,以了解鼻咽腔大小的改变。
将观察到的数据输入到用Access(Microsoft公司)软件设计的数据库中,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所用方法有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放疗前CT示分泌性中耳炎影像
观察放疗前254耳(127例),CT示分泌性中耳炎改变者103耳(75例)。NPC各期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情况见表1。经χ2检验,放疗前各期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从T1~4期,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渐次增加;而放疗后各期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与NPC分期无关。
75例CT片示分泌性中耳炎改变的患者与癌肿发生的部位有关(表2)。经χ2检验,提示右侧壁的肿瘤并发右侧分泌性中耳炎、左侧壁的肿瘤并发左侧分泌性中耳炎、顶后壁肿瘤并发两侧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性较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表1 254耳放疗前后NPC各期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情况
分期耳数放疗前放疗后耳数%耳数%T128517.91967.8T2561730.44478.6T31064643.48580.2T4643554.75179.7表2 不同部位肿瘤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情况
部位例数右耳左耳双耳例数%例数%例数%右侧壁251664.014.0832.0左侧壁2129.51781.029.5顶后壁29724.1413.81862.12.2 放疗后CT示分泌性中耳炎影像
放疗后,CT片上NPC患者鼻咽腔肿瘤未见残留。119例患者放疗前的鼻咽腔前后径为(1.77±0.76)cm,横径为(2.28±0.79)cm;放疗后分别为(2.17±0.38)cm和(2.71±0.52)cm,与放疗前相比,放疗后的鼻咽腔的前后径和横径均有增加(配对t检验,P<0.01),表明放疗后鼻咽腔肿物缩小、消失。
在放疗前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103耳(75例)中,92耳(66例)在放疗后6个月内进行了CT检查。与放疗前比较,中耳乳突的密度同放疗前的30耳(33%),恶化的36耳(39%),好转的26耳(28%)。
放疗前无分泌性中耳炎,但在放疗后发生中耳炎的104耳(52例)中,放疗后不同时段的CT片示分泌性中耳炎的并发情况见表3。从表3可看出,放疗后3个月内的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较低(约20%),3~6个月时突然升高至70%,此后虽有变化,但大致保持在这个水平。表3 放疗前未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104耳放疗后
不同时段的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情况
时间/月检查/耳中耳炎/耳发生率/%3841821.46684870.612564275.018221463.624201470.0368675.0 注:因患者未能按规定时间复查CT,使得不同时段检查例数各异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上通过耳镜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以及鼓膜诊断性穿刺抽液检查,不难诊断。以鼻咽腔为主的鼻咽CT扫描,从硬腭向上达颅底、蝶鞍的层面包含中耳乳突结构,CT扫描观察中耳乳突的骨窗和脑组织窗的变化也能明确有否鼓室积液,对辅助诊断分泌性中耳炎有重要价值。为比较NPC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CT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情况,我们对26耳CT诊断为NPC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耳进行鼓膜诊断性穿刺抽液,25耳中证实有鼓室积液。临床诊断与CT诊断NPC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符合率达96%(25/26耳)。文献报道,如在鼻咽CT片上发现分泌性中耳炎影像,可以作为早期诊断NPC的重要线索〔3,4〕。因此,鼻咽包括中耳乳突结构的CT扫描,能为我们分析NPC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发展的关系,提供客观资料。
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复杂,NPC是其原因之一。NPC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情况,就我们所知,国内尚缺乏统计报道。本文资料表明,NPC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为59%(75/127例),也就是说在NPC患者中有约60%左右的患者可能并发分泌性中耳炎,而且分泌性中耳炎与NPC的发生部位的病理分期有关。局限于一侧的癌肿易出现同侧分泌性中耳炎,位于顶后壁者多引起两侧分泌性中耳炎;T1~4期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渐次增加。因此,发现放疗前NPC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对确定癌肿的部位和浸润范围有重要参考意义。关于NPC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理,迄今,人们多认为与肿瘤机械性压迫咽鼓管、炎症肿胀、阻塞有关。在CT片上我们观察到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NPC的部位有关,同时,还观察到有癌肿的一侧咽鼓管多有受压变形、管腔阻塞等变化。这证实了上述NPC的机械压迫与咽鼓管管腔阻塞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观点。至于癌肿直接侵犯支配腭帆张肌、腭帆提肌的神经,也可损害咽鼓管功能、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理论,有待更进一步研究〔5,6〕。
NPC放疗后虽然局部癌肿缩小、消失,但在NPC导致的分泌性中耳炎中,有1/3以上者,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加重;更有甚者,在放疗前本无分泌性中耳炎者,在放疗后开始出现分泌性中耳炎。显然,NPC放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与放疗前癌肿机械压迫、咽鼓管管腔阻塞,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理有别。一般认为,放疗的射线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害受照射的咽鼓管内的纤毛上皮和司咽鼓管开大的腭帆张肌、腭帆提肌,以及鼻咽部的分泌腺〔7〕,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本文显示:①放疗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发期在放疗后3~6个月,与放射线对组织的损害作用也在放疗后3个月开始出现是一致的〔3〕;②放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与NPC分期无关,也就是说,不管放疗前癌肿侵犯范围如何,放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概率相等。这些资料支持放射线损害是导致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的论点。因此,可以认为,NPC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加重者和放疗后才出现分泌性中耳炎者,与放疗损害咽鼓管功能有关;而好转者则可能与癌肿缩小、消失,并且放射线损害作用不明显有关。
关于NPC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从放疗前、后不同的发病机理看,治疗原则应有区别。放疗前以解除癌肿机械压迫、咽鼓管管腔阻塞为主。放疗使癌肿缩小、消失,解除了咽鼓管的压迫,可使部分患者得到改善。但放疗后尤其是3~6个月出现的分泌性中耳炎主要与放射线损害有关,这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好放疗的剂量和疗程,必要时给予以排除鼓室积液为主的相关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广夫,王泽忠,刘继汉,等.鼻咽癌CT表现与肿瘤分期.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5,11:6~9
2,吴恩惠主编.头颈部CT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55~256
3,李联忠,张忻宇.CT发现分泌性中耳炎对早期诊断鼻咽癌的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133~134
4,ShamJST,WeiWI,LauSK,etal.Serousototismedia:anoppoutunityforearlyrecognitionofnasopharyngealcarcinoma.ArchOtolarygolHeadNeckSurg,1992,118:794~797
5,SuCY,HsuSP,LiuCC.Computedtomography,magneticresonanceimaging,andelectromyographicstudiesoftensorvelipalatinimusclesinpatientswithnasopharyngealcarcinoma.Laryngoscope,1993,103:673~678
6,YoangYH,LinKL,KoJY.Otitismediawitheffusioninpatientswithnasopharyngealcarcinoma,postir-radiation.ArchOtolaryngolHeadNeckSurg,1995,121:765~768
7,佃守.恶性肿瘤と渗出性中耳炎.JOHNS,1997,13:157~162
(收稿1999-11-25 修回200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