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我们做临床教学找个抽动症的孩子得等一星期,现在我每次出门诊都能遇到几个。”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毅昨天对儿童精神健康现状表示很大担忧,据他估计,目前本市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已经从10年前的1%,增加到了5%。据了解,一个全市规模的儿童精神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正在酝酿当中。
昨天早上7点,当记者来到北京儿童医院时,就看见7号挂号窗口已经挂出了告示牌:“全天神经科号已挂满”。几个家长因为没能挂上号而神情沮丧地转身离去。而在7楼神经科门诊,半圆形护士分诊台已经被操着各地方言的家长们围得密不透风。分诊护士一边翻着病例本一边告诉记者,“今天挂出去70个号,绝大多数都是初诊。”虽然看不出哪个是要看抽动障碍的患儿,但凭她的经验“肯定有”,“现在这样的孩子挺多”。
据了解,抽动症孩子的特征比较明显,如反复摇头甩颈、挤眉弄眼、出怪声,甚至说脏话等。记者按照护士的指点在人群中寻找,果然找到了正坐在妈妈怀里吃干脆面的三岁女孩小雨(化名)。据观察,小雨一边吃面喉咙里一边发出“呜、呜”等声音,她的妈妈和爸爸对孩子的这种情况已经习以为常,“没事,她平时就是这样。”小雨妈平静地对记者说。据了解,其实小雨还有个更大的毛病,就是三岁了还不会说话,小雨父母带她进京要看的是这个病。
北京儿童医院神经科专家邹丽萍教授介绍,儿童抽动障碍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短暂性抽动症、慢性抽动症和抽动秽语综合症。目前,医生、护士们普遍感觉抽动障碍的患儿越来越多了。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毅的体会是,十几年前,儿童抽动障碍属于罕见病症,“我们临床教学时需要等这样的病例,而且常常等一个星期才能出现一位,”他说,“但现在不同了,我每次出门诊都能接待几位抽动症孩子。”郑毅曾在10年前组织过我国六省市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调查,“当时是1%,”他说,“现在估计是5%―10%。”(赵新培)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关于儿童抽动症障碍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