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属于急性或慢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是A族溶血性链球菌所致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的一种续发病,是一种发热性疾病,有关节炎和心脏炎,为无菌性炎症。主要累及关节和心脏,单纯侵犯关节的即为风湿性关节炎。本病容易复发,急性发作后可以遗留永久的心脏损害,主要是心脏瓣膜的畸形,产生风湿性心脏病。本病多见于较冷、潮湿的地区,常在冬、春季发病。5岁以后儿童和青少年易得本病。
本病的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咽部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由于链球菌抗原物质与体内产生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容易沉积于关节滑膜等处的胶原蛋白上,或这些部位的某种组织成分与抗原结构相似,结果激发了体内的免疫应激反应而引起受累及部位的局部炎症性损害,使关节及其周围结构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半数以上的患者发病前l-4周有链球菌感染史,如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等。继而出现关节症状或其它兼见症候。发病后最早期症状常为发热及关节痛。发热高低不一,有时呈长期低热,常伴有磊量出汗、疲乏、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贫血、鼻衄等,有的有腹痛。除发热而外,主要表现为(1)关节炎:常为对称性、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发炎的关节表面发红,肿胀,疼痛,炎症恢复后不遗留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2)心脏炎:如发现有心脏增大,出现显著的心脏杂音、心包摩擦或心律不齐,表示有心脏损害的可能;(3)环形红斑:可见于有些病人的躯干和肢体内侧,不痒,不痛;(4)舞蹈症:多见于女孩,为不能自主的手足运动;(5)皮下结节:常见于关节附近,质硬,无痛。本病的化验检查常有血沉增快,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升高等。儿童和青少年的风湿热心脏易受损害,成人以风湿性关节炎为多见。
1.关节症状。起病急,四肢大关节(腕、肩、踝、膝、髋)出现红、肿、热、痛,或肿胀变形及活动功能受限。其中以膝、踝关节最为多见。临床具有多发性、游走性、对称性、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少数病例可累及颈、颞、下颌或手的小关节。2.兼见症候。部分病人可伴有轻或中度发热,但多不规则。少数病人皮肤出现红斑,多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内侧,消退较快;或可见皮下结节,形如豌豆,质略硬,无触痛,多分布在肘、膝、枕后等处。若病变累及心脏,则有心悸、心前区不适等表现,严重者出现心功能不全(见风湿性心脏病)。
出现风湿热和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应到医院内科就诊,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红霉素或麦迪霉素等抗菌药物来消除链球菌感染;对症治疗可选用消炎痛、水杨酸钠、布洛芬、双氯芬酸、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抗风湿药物。也可在中医辩证施治的基础上选用以下中成药:1.属风重型宜祛风通络,佐以散寒利湿。可服追风活络丸、疏风定痛丸、追风丸等。2.属湿重型宜利湿活络,佐以祛风散寒。可服舒筋活络丸等。3.属寒重型宜温经散寒,佐以祛内除湿。可服虎骨酒、小活络丹等。4.属化热型宜活血散风,清热利湿。可服四妙丸、湿热痹冲剂、湿热痹片等。可辅以理疗、针灸、气功、瑜伽功等辅助治疗。
治疗常取下列措施:(1)口服阿司匹林每次1.0克,每天4次,&127;用药4 ̄6周(与胃舒平同服,可减少对胃的刺激)。(2)病情严重者,特别是有显著心脏炎表现者,可用激素强的松等治疗。(3)青霉素肌注7 ̄10天。(4)恢复期病人须继续休息到风湿活动的征象消失为止。以后逐步增加运动,注意保暖防寒,预防链球菌感染。积极防治链球菌感染可减少本病的发病率。
1.要改善工作生活条件,避免久居潮湿之处。平日要注意气候变化,积极防寒保暖,谨防呼吸道感染。2.注意休息,急性期宜卧床休息2-3周,然后逐渐起床活动;3.应加强体育锻炼,如跑步、打球、骑自行车等,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4.预防链球菌感染,若已感染扁桃体炎、咽峡炎、猩红热、丹毒等,要及时治疗。5.饮食要有规律,平日可多选用赤豆、薏米、扁豆等健脾除湿之品,亦可适当多食黄鳝、泥鳅、蛇肉或狗肉、羊肉之类。6.平日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思虑过度或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