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什么病
2006年03月14日00:00:00
身强力壮的吴先生是一名的哥,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感觉上腹饱胀、隐痛不适、嗳气、易恶心、有时呕吐,经医院B超和肝肾功能等检查排除了肝胆疾病及肾病和糖尿病,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问题不严重,但治疗效果欠佳。于是他跟着广告走,吃了好多成药及不少胃病专科诊室的自制“特效药”,就是不见好转,还增长了焦虑及抑郁情绪,生怕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但B超和胃镜一共做了三次,诊断未有改变。 上述吴先生的胃病症状,其实是患上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旧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无器质性病变或仅有一般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候群,可反复或持续发作,中青年多见,症状以上腹饱胀不适最常见,其次为嗳气、早饱、食欲下降、上腹隐痛或灼痛、恶心等。本病相当多见,有关资料显示约占内科门诊总数的30%,消化病专科门诊的40%~50%。本病胃镜检查常提示为慢性胃炎,无溃疡、黏膜糜烂及新生物等病变,并且其症状多少与严重程度并不与胃炎病变程度相一致,因此国内外学者多倾向将此类慢性胃炎的症状纳入功能性消化不良范围,治疗亦基本相同。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调查研究发现,本病患者除了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规律、嗜好烟酒和刺激性食物等原因外,常有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疑病积分明显高于正常人,其生活中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其治疗效果与心理因素也有明显关系,据报道用安慰剂治疗有效率可达30%~60%,故医生在为患者治疗中应十分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主要以加强胃动力、助消化、消腹胀和制酸止痛等对症治疗为主,辅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并给予生活、饮食方面的一些劝告,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紧张情绪。治疗中要注意用药的针对性,根据其突出的症状,从病理生理的角度选择药物。我国病人中最多见的症状为上腹胀满不适,属胃动力障碍型,用药应以促胃动力药为主,如吗丁啉、莫沙必利等。少数病人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属溃疡样型,则应以抑酸剂为主,如奥美拉唑、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达喜等虽也常用,但居次要地位,因目前多数资料显示此类药物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其疗效与安慰剂比较基本相同。二是要体现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三是提倡间歇用药,避免长期用药。多数病人治疗3~4周即可,仅少数病人需更长时间治疗。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需调整异常心理,必要时给予适量的抗焦虑、抑郁药物,如罗拉、赛乐特等,常会显示有效。 至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是否应一律根治此菌曾存在争议。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约65%~75%,但不是所有病人都给予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根据2003年我国幽门螺杆菌诊治共识会议精神,目前我们只是对经过常规治疗疗效差者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给予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浙江萧山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圣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