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信息
2007年沈阳市肝吸虫病监测工作圆满完成
为了进一步了解沈阳市目前人群肝吸虫感染状况以及多年来肝吸虫病防治效果巩固情况,沈阳市疾控中心地病科于2007在沈阳市四个郊区开展了华支睾吸虫病监测工作。共调查1537人,感染肝吸虫10人,感染率0.65%,处于较低水平。七十年代,沈阳市肝吸虫病感染率曾高达20%以上;到1984年,人群感染率已降到8.87%;1994年为1.15%;目前,每年只有个别散在病例发生,表明沈阳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及宣传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肝吸虫病是在在鲜族人群中流行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沈阳市共有鲜族村屯50余个,人口3万余人,2007年发生的10例感染者均为鲜族人,有明显的食生鱼史。从地区别来看,病例主要集中发生在新城子区,东陵区和苏家屯区未发现感染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东陵区和苏家屯区的生态环境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很多鲜族人群集中居住的地区已被规划为房屋开发基地,已经建成或正在新建居民住宅楼群,鲜族人群居住已分散,生活方式及习惯已近于城市化。而新城子区兴隆乡、尹家乡、石佛乡为鲜族人群集中居住地,主要农作物为水田,生态环境未发生明显变化,村边灌溉沟渠纵横交错,水塘边和沟渠旁杂草丛生,水底为泥土,水中有淡水螺、鱼的存在,加上有些鲜族居民的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肝吸虫病的发生。
肝吸虫第二中间宿主野生淡水鱼的调查结果表明,囊蚴感染率14.1%,以麦穗鱼感染率最高,达68.3%,与七十年代调查结果相近。采集纹沼螺120只,经检测未发现阳性,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送检的文沼螺多为当年螺,螺体未发育成熟,也不适宜尾蚴在螺体内的发育,故未发现阳性螺。虽然肝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感染率很高,但人群感染率较低。多年来,沈阳市一直重视肝吸虫病的防治,对每年新发病人及时治疗,同时开展经常性、广泛的宣传,印制宣传单、宣传画发放到鲜族家庭中,有效地提高了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和环境卫生不断改善,人们的素质也在提高,大部分鲜族人群基本改变了食生鱼的不良饮食习惯,从而减少了肝吸虫病的发生。
虽然,沈阳市肝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淡水鱼肝吸虫囊蚴感染率较高,而在我市鲜族人群中,还有一部分人有吃生鱼的习惯,所以,沈阳市仍存在着肝吸虫病流行的因素和条件。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进一步加强肝吸虫病防治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使鲜族人群都能够认识到肝吸虫病的危害,彻底改变食生鱼的不良饮食习惯,从而杜绝肝吸虫病的发生。
沈阳市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