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睾丸肿瘤多发于青壮年,多属于恶性,确切的病因不清,但隐睾肯定与之有密切关系,隐睾恶变的机会较正常睾丸发生睾丸肿瘤约2,0--40倍,复位的隐睾并不能完全防止其发生恶变,但有助于早期发现。也有学者认为与外伤、感染有关,但不确定。
睾丸肿瘤多发生于生殖细胞(占90%一95%),少数发生于非生殖细胞(占5%~lo%)。临床上通常将睾丸肿瘤分为生殖细胞瘤和非生殖细胞瘤两大类。好发年龄在20~40岁,精原细胞瘤好发于30~40岁;胚胎癌和奇胎癌好发于25~30岁;绒毛膜上皮癌好发于20~30岁;卵黄囊肿瘤好发于婴幼儿;50岁以上患者易患恶性淋巴瘤。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1)无痛性睾丸进行性增大,伴坠胀感。
(2)肿大睾丸表面光滑,质硬而沉重,透光试验阴性。
(3)隐睾恶变时,可在下腹部或腹股沟区出现肿块。
2.辅助检查
(1)a-AFP和b-HCG测定:有助于确定肿瘤的组织来源、临床分期、估计预后及术后监测有无肿瘤转移和复发。一般胚胎癌AFP增高,绒毛膜癌HCG增高。90%的非精原细胞瘤有。a-AFP和b-HCG一项或同时增高,5%~10%的纯精原细胞瘤仅表现p-HCG一项增高。
(2)B超检查:确定睾丸肿瘤病变,并与睾丸鞘膜积液、血肿等鉴别。
(3)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淋巴结和其他脏器的转移。
(4)放射性核素或X线淋巴管造影:对了解淋巴系统的转移很重要。
(5)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和胸部X检查对骨、肺转移情况可了解。
(6)IVU可了解转移灶与泌尿系的关系。
【分期】
睾丸肿瘤的准确分期是确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的主要依据。目前临床常用的分期方法如下:
改良的Boden和Gibb分期法:
A:肿瘤局限于睾丸和精索。
A1小于5cm
A2大于5cm,小于10cm
A3大于10cm(块状腹膜后肿块)
B:仅有膈下的淋巴结转移。
C;膈上纵隔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TNM分期
T:肿瘤
TI:肿瘤局限于睾丸
T2:肿瘤侵犯睾丸鞘膜
T3:肿瘤侵犯精索
T4:肿瘤侵犯阴囊
N:淋巴结
N0,无淋巴结转移
N1:1个淋巴结转移,小于2cm
N2;1个以上淋巴结,小于5cm
N3:转移淋巴结,大于5em
M:远处转移
MO: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治疗】
近年来,随着影像医学和肿瘤化学治疗的发展,睾丸肿瘤得以早期发现和准确分期,化学治疗、支持疗法的进步使得早期睾丸获得根治,晚期肿瘤得以延长寿命。睾丸肿瘤治疗的进步是现代泌尿外科学发展革命性的一大进展。
目前睾丸肿瘤的治疗方案的确定主要根据肿瘤的组织类型和分期。因此,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原则如下:
临床确诊为睾丸肿瘤后,首先施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其意义不仅在于局部控制肿瘤,更为主要在于通过病理取得睾丸肿瘤组织类型,首先区别肿瘤是生殖细胞瘤还是非生殖细胞瘤,是精原细胞瘤还是非精原细胞瘤。
一般精原细胞瘤以手术配合放射治疗为主;非精原细胞瘤以手术配合化疗为主。后者常要求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立即改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这样能够取得更为准确的分期。对高分期的非精原细胞瘤在行RPLND术后,再给予化疗或先化疗再切除残余肿瘤并行RPLND术。
不同的肿瘤分期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一般高分期的肿瘤多数采用联合治疗。
目前对非精原细胞瘤的标准的化疗PVB,PEB。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用VP-16替代博莱霉素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神经肌肉毒性等副作用。对PEB治疗后复发者推荐采用PEI(platinum,etoposide,ifosfamide)。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北京广仁男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