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ToxoplasmosisB58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引起的人兽共患病。通过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途径传播给人,人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弓形虫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全身性播散感染。先天感染致胎儿畸形,且病死率高。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专性的细胞内寄生的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具有广泛的自然疫源性。弓形虫可以侵犯多种脏器,多为隐性感染。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侵犯脑、眼与淋巴结等,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和全身播散感染。先天性感染常致胎儿畸形,死胎及流产。是艾滋病的重要合并症之一。刚地弓形虫生活史需二个宿主,终末宿主(猫及猫科动物)和中间宿主(哺乳类和鸟类动物)。猫食入弓形体卵囊或包囊后,在肠腔内分别释出子孢子和滋养体并侵入小肠上皮细胞,进行裂体增殖,形成许多裂殖子使细胞破裂,裂殖子侵入新的小肠上皮细胞,部分裂殖子发育为雌雄配子体,两者结合为合子,发育为卵囊,随猫粪排出体外。人食入卵囊或包囊后,在小肠内释出子孢子和滋养体,经淋巴和血液传播至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内繁殖,致细胞破坏,引起各种急性感染症状。并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先天性弓形虫病。当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后,组织中弓形虫形成包囊,产生慢性感染而不出现症状。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包囊又可发育为滋养体,引起症状复发。弓形虫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但以侵犯淋巴结、脑、眼、心、肺、肝和骨骼肌等组织器官较多见,病变以坏死及炎症为主。陈为民:《人兽共患病》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寄生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疾病。该病对家畜的危害很严重,许多畜禽如猪、牛、猫、犬、羊、马、骆驼、家兔、鸡、鸭等都可以感染弓形虫且出现病症。孕妇和免疫功能缺陷者感染弓形虫危害严重;先天性弓形虫感染可造成智力障碍、脑炎、脑膜炎、流产、畸胎或死胎等严重后果;对免疫功能缺陷者如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及艾滋病患者中,慢性期缓殖子的活化有致命的危险。刚地弓形虫是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性原虫,本病在全世界广泛存在和流行。原有数据库资料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T-gondii)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原虫病。由于弓形虫寄生部位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轻重不一,轻者常无症状,重者可引起脑膜脑炎、心肌炎、肺炎、肝炎、淋巴结肿大、眼部损害等。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弓形虫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滋养体(速殖体):呈卵圆或新月形,长3.5~8μm,宽1.5~4μm。滋养体在细胞内的集落,称假囊。(二)组织包囊(缓殖体):直径约10~200μm,内含缓殖子。组织包囊可存在于体内任何器官,但多见于脑、心脏和骨骼肌。(三)卵囊:直径10~12μm,仅见于终末宿主(猫科动物)的肠上皮细胞内。成熟的卵囊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4个子孢子。弓形虫的生活周期分为弓形虫相和等孢子球虫相发育。弓形虫相为无性繁殖,可发生于中间宿主(包括人及其他哺乳类动物和鸟禽类动物)和终末宿主的有核细胞内。急性感染期滋养体以快速的肉芽增殖法繁殖形成假囊;慢性感染期弓形虫形成包囊,在体内可长期存在甚至终生。等孢子球虫相仅发生于终末宿主的小肠上皮细胞内,先行无性繁殖,产生裂殖体。然后形成配子体进行有性繁殖。雌、雄配子体结合受精成为合子,然后发育成卵囊。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经2~3d发育,最后形成具有感染性的成熟卵囊。不同发育期弓形虫的抵抗力有明显不同。滋养体对温度和一般消毒剂都较敏感;包囊的抵抗力较强,4℃可存活68d,胃液内可耐受3h,但不耐干燥和高温,56℃,10~15rnin可杀死包囊;卵囊对酸、碱和常用消毒剂的抵抗力很强,但对热的抵抗力弱,80℃1min即死亡。陈为民:《人兽共患病》弓形虫发育的全过程,可有5种不同形态的阶段: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一)滋养体:是指在中间宿主核细胞内营分裂繁殖的虫体,又称速殖子。游离的虫体呈弓形或月牙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边扁平,另一边较膨隆。速殖子长4~7μm,最宽处2~4μm。经姬氏染色或瑞氏染色后可见胞浆呈蓝色,胞核呈紫红色,核位于虫体中央,游离虫体能螺旋式转动。细胞内寄生的虫体呈纺锤形或椭圆形,可以内二芽殖、二分裂及裂体增殖3种方式不断繁殖,一般含数个至十多个虫体。这个被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体称假包囊,其内速殖子增殖至一定数目时,胞膜破裂,速殖子释出,随血流至其他细胞内继续繁殖。(二)包囊: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100μm,具有一层富有弹性的坚韧囊壁。囊内滋养体称缓殖子,可不断增殖,内含数个至数百个虫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破裂,缓殖子重新进入新的细胞形成新的包囊,可长期在组织内生存。(三)裂殖体:在猫科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发育增殖,成熟的裂殖体为长椭圆形,内含4~29个裂殖子,以10~15个居多,呈扇状排列,裂殖子形如新月状,前尖后钝,较滋养体为小。(四)配子体:一部分游离的裂殖子侵入肠上皮细胞发育形成配子母细胞,进而发育为配子体,有雌雄之分。雌配子体呈圆形,成熟后发育为雌配子,其体积可不断增大达10~20μm,核染成深红色,较大,胞质深蓝色;雄配子体量较少,成熟后形成12~32个雄配子,其两端尖细,长约3微米,电镜下可见前端部有2根鞭毛。雌雄配子受精结合发育为合子,而后发育成卵囊。(五)卵囊:刚从猫粪排出的卵囊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0~12μm;具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内充满均匀小颗粒。成熟卵囊含2个孢子囊,每个分别由4个子孢子组成,相互交错在一起,呈新月形。卵囊对外界抵抗力较大,对酸、碱、消毒剂均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在室温可生存3~18个月,猫粪内可存活1年,对干燥和热的抗力较差,80℃lmin即可杀死,因此加热是防止卵囊传播最有效的方法。原有数据库资料弓形虫的生活史中有五种不同形态及两个发育相,即滋养体(或速殖子)和包囊,包囊内含数百至数千虫体,包囊破裂后散出的虫体为囊殖子,或称缓殖子,该发育相在中间宿主体内;裂殖体、配子体和囊合子,该发育相在终宿主体内。弓形虫分布全球,在家畜、家禽中感染非常普遍。陈为民:《人兽共患病》弓形虫的全部发育过程需要两个宿主,在终末宿主(猫科中的猫属和山猫属)肠内进行球虫性发育,在中间宿主(哺乳类和鸟类)体内进行肠外期发育。弓形虫对中间宿主的选择极不严格,除哺乳动物外,鸟类、鱼类和人都可寄生,对寄生组织的选择也无特异亲嗜性,除红细胞外的有核细胞均可寄生。猫或猫科动物食入其他动物的带有弓形虫包囊或假包囊的内脏或肉类组织以及食入或饮入被成熟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时即可得到感染。速殖子或子孢子在小肠腔逸出,侵入小肠上皮细胞经3~7d发育繁殖,形成多个核的裂殖体,成熟后释出裂殖子,侵入新的肠上皮细胞形成第二、三代裂殖体,经数代增殖后,部分裂殖子发育为配子母细胞,继续发育为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受精成为合子,最后形成卵囊,破出上皮细胞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温、湿度环境中经2~4d即发育为具感染性的成熟卵囊。当猫粪内的卵囊或动物肉类中的包囊或假包囊被中间宿主如人、羊、猪、牛等吞食后,在肠内逸出子孢子、缓殖子或速殖子,随即侵入肠壁经血或淋巴进入单核吞噬细胞寄生,并扩散至全身各器官组织位日脑、琳巴结、舫、心、肺、肌肉等,然后进入细胞内发育繁殖,直至细胞破裂,速殖子重行侵入新的组织、细胞,反复繁殖。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部分速殖子侵入宿主细胞后,特别是脑、眼、骨骼肌的虫体繁殖速度减慢,并形成包囊,包囊在宿主体内可存活数月、数年,甚至终身不等。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荆时,组织内的包囊可破裂,释出缓殖子,进入血流和其他新的组织细胞继续发育繁殖。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传染源:人弓形虫病的重要传染源是动物,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可感染弓形虫。一些鸟类和鸡、鸭等也是弓形虫的自然宿主。猫及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其粪便中含有大量卵囊,在传播本病上具有重要意义。人只有经胎盘的传播才具传染源的意义。(二)传播途径:1.先天性传播:母体在孕期急性感染后,30%~46%虫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孕期前3个月内胎儿受染率较低,但感染后可导致严重的先天性弓形虫病,孕期后3个月的感染常无临床症状,但胎儿受染率高,可达65%。2.获得性传播:指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得的感染。主要因吃入含有卵囊或包囊的食物或水经消化道感染。如食入生或半生肉类,未消毒的乳汁或生蛋等及长期接触生肉者,均易受到感染。也可因与猫、狗和兔等密切接触而传播。此外,在实验室中弓形虫可经过粘膜或损伤的皮肤侵入人体。输血或器官移植也可传播弓形虫病。(三)人群易感性:人类普遍易感。胎儿和幼儿对弓形虫的易感性比成人高。在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病人中易感染本病。(四)流行特征:该病流行呈全球性分布,但多为隐性感染或原虫携带者。我国各地近年调查,其感染率在0.1%~47.3%不等,农村感染率高于城镇,成人高于儿童。动物饲养者、屠宰工人、肉类加工厂和剥制动物毛皮的工人、兽医等人群弓形虫感染率较高。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猫、某些猫科动物以及哺乳类动物和多种鸟类均为弓形虫的储存宿主。(二)先天性感染途径包括孕妇感染急性弓形虫病时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胎儿摄入羊水后感染。(三)获得性感染途径主要包括经口食入、密切接触猫狗等的痰或唾液、输血或器官移植等。(四)易感人群:男、女、老、幼均可感染,但在动物饲养员、屠宰场工作人员以及有免疫功能缺陷者(如AIDS)中的感染率较高。陈为民:《人兽共患病》该病为动物源性疾病,分布于全世界五大洲的各地区,许多哺乳动物(约14种)、鸟类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人群感染也相当普遍己据血清学调查,人群抗体阳性率为25%~50%,我国为5%~20%,多数属隐性感染。家畜的阳性率可达10%~50%,可食用的肉类感染相当普遍,常形成局部暴发流行,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亦威胁人类健康。本虫感染与地理、自然气候条件关系不大,常与饮食习惯、生活条件、接触猫科动物、职业等因素有关。(一)传染源: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和带虫动物的脏器和分泌物、粪、尿、乳汁、血液及渗出液等都是传染源。猫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受感染的猫,一般一天可排出1000万个卵囊,排囊可持续约10~20d,其间排出卵囊数量的高峰时何为5~8d,是传播的重要阶段。(二)传播途径:有先天性和获得性2种。先天性是指胎儿在母体经胎盘而感染;获得性主要经口、鼻、咽、呼吸道粘膜、眼结膜感染。曾有人因喝生羊奶而致急性感染的报告。经损伤的皮肤和粘膜也是一种传染途径。此外,接触被卵囊污染的土壤、水源亦为重要的途径。国外已有经胎盘、输血、器官移植而发弓形虫病的报道。节肢动物携带卵囊也具有一定的传播意义。病原除在中间宿主与终末宿主之间循环传递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可在中间宿主范围内相互进行水平传播。(三)易感对象:弓形体为细胞内寄生虫,人类及各种家畜(如猫、狗、鼠、兔、猪、牛、羊)都会感染发病。人类对弓形虫普遍易感,尤其是胎儿、婴幼儿、肿瘤和艾滋病患者等。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缺陷者可使隐性感染复燃而出现症状。职业、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弓形虫感染率有密切关系,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急性发病,甚至导致死亡。如虫体的毒力较弱,机体能够产生免疫力,疾病转为慢性,或为无症状感染。其他动物包括200余种哺乳动物、70种鸟类、,种变温动物和一些节肢动物均可感染。在家畜中,弓形虫对猪和羊的危害最大。在实验动物中,以小鼠和地鼠最为敏感,豚鼠和家兔也较为易感。(四)感染季节:人弓形虫的感染率一般是在温暖潮湿地区较寒冷干燥地区为高。但对子人群发病季节性尚无资料记载。家畜弓形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一般以夏秋季居多。如我国猪弓形虫病的发病季节在每年的5~10月份。原有数据库资料猫及某些猫科动物为其终宿主;中间宿主广泛,包括禽类、哺乳类动物及人等。人体主要由于吞食被猫粪中囊合子污染的食物或水,或生食含有包囊的肉类而引起感染。孕妇受染后亦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弓形虫主要经消化道侵入人体。首先子孢子或滋养体侵入肠粘膜细胞并在其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细胞破裂,滋养体经血流或淋巴播散,造成虫血症,进一步侵犯各种组织器官,在组织细胞内迅速分裂增殖,引起宿主细胞破坏,再侵犯邻近细胞,如此反复,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坏死,形成坏死病灶和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急性炎症反应。弓形虫病变可见于人体任何器官。常见部位有淋巴结、眼、脑、心、肺、肝和肌肉,其中以淋巴结、眼和脑的病变最具特征性。(一)淋巴结:是获得性弓形虫病最常侵犯的部位。其炎症反应具有特征性。表现为高度的滤泡增生,生发中心的边缘细胞胞浆呈嗜酸性变,组织巨噬细胞不规则聚集。淋巴结中无典型肉芽肿形成。(二)眼:可产生单一或多发性坏死灶。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病灶中可查见滋养体或包囊。坏死性视网膜炎为最先病变。随后可发生肉芽肿性脉络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和青光眼。(三)脑:可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脑膜脑炎,伴有坏死和小神经胶质细胞结节。在坏死灶及坏死灶附近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其周边可查到弓形虫。先天性弓形虫脑病尚可见脑室周围钙化灶,大脑导水管周围血管炎症、坏死和脑积水等。陈为民:《人兽共患病》弓形虫的侵袭作用除与虫体毒力有关外,宿主的免疫状态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弓形虫病的严重程度取决子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虫株的侵袭力、繁殖速度、包囊形成与否及对宿主的致死率等,刚地弓形虫可分为强毒和弱毒株系,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强毒株代表为RH株;弱毒代表为Beverley株,大多数哺乳动物、人及家畜家禽对弓形虫都是易感中间宿主,易感性则因种而有所差异,其中猪是动物中最为敏感的,因而猪弓形虫病常呈急性型和暴发型流行。速殖子期是弓形虫的主要致病阶段,以其对宿主细胞的侵袭力和在有核细胞内独特的内二芽殖法增殖破坏宿主细胞。虫体逸出后又重新侵入新的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导致组织的急性炎症和坏死。包囊内缓殖子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形式,包囊因缓殖子增殖而体积增大,挤压器官,使功能受到障碍。包囊增大到一定程度,可因多种因素而破裂。游离的虫体可刺激机体产生迟发性变态反应,并形成肉芽肿病变,后期的纤维钙化灶多见于脑、眼部等。宿主感染弓形虫后,在正常情况下,可产生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多数无明显症状,当宿主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时才引起弓形虫病。原有数据库资料从猫吞入囊合子,经发育增殖至排出囊合子约3周。囊合子在外界适宜环境下2-4天内发育成熟而具感染性。如被中间宿主吞食,则入肠后子孢子穿过肠壁,随血液或淋巴循环播散至全身各组织细胞内增殖,并可形成多个虫体的集合体(假包囊)。囊内的个体即滋养体,为急性期病例的常见形态。宿主细胞破裂后,滋养体散出再侵犯其他组织细胞,如此反覆增殖,可致宿主死亡。如宿主免疫功能良好,则病原体在组织中形成包囊,成为隐性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但一旦宿主免疫功能削弱,包囊内的缓殖子可扩散,引起急性感染,细胞坏死,强烈的炎性反应和继发性病变如梗死、钙化等。弓形虫除造成细胞直接损害外,并可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形成肉芽肿样炎症。临床上无论是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大多为隐性感染,症状多由新近感染或潜在病灶活化所致。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多数是无症状的带虫者,仅少数人发病。临床表现复杂。(一)先天性弓形虫病:在妊娠期可表现为早产、流产或死产。出生后,可出现各种先天性畸形,包括小脑畸形、脑积水、脊椎裂、无眼、小眼、腭裂等。也可表现为经典的四联症,即脉络膜视网膜炎、因大脑发育不良所致精神运动障碍、脑钙化灶和脑积水。眼部病变除脉络膜视网膜炎外还可表现为眼肌麻痹、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和眼组织缺损等。先天性弓形虫病还可有发热、多形性皮疹,肺炎、肝脾肿大、黄疸和消化道症状等临床表现。(二)获得性弓形虫病:较先天性弓形虫病的表现更为复杂。病情的严重性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否健全有关。1.免疫功能正常人的获得性弓形虫病:大多数病人无症状,有症状者约10%~20%,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不适,夜间出汗,肌肉疼痛,咽痛,皮疹,肝、脾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等。淋巴结肿大较为突出,除浅表淋巴结肿大外,纵隔、肠系膜、腹膜后等深部淋巴结也可肿大,腹腔内淋巴结肿大时可伴有腹痛。肿大的淋巴结质硬,可伴有压痛但不化脓。症状和体征一般持续1~3周消失,少数病程可达1年。个别病人可出现持续性高热,单例视网膜脉络膜炎、一过性肺炎,胸腔积液,肝炎,心包炎,心肌炎,吉兰-巴雷(Guillain-Barre)综合征,颅内占位病变和脑膜脑炎等。2.免疫功能缺陷病人的获得性弓形虫病: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感染弓形虫的危险性极大,特别是潜在性感染的复发。在这种情况下获得性弓形虫病的淋巴结病变可不明显,可能出现广泛播散和迅速发生的致命性感染,表现为高热、肺炎、皮疹、肝脾肿大、心肌炎、肌炎、睾丸炎。甚至引起脑弓形虫病。典型的脑弓形虫病以亚急性方式起病,有头痛、偏瘫、癫痫发作、视力障碍、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发热与脑膜刺激征较少见。脑脊液检查可见少数红细胞,单核细胞轻度增多,蛋白稍增高,糖可完全正常,偶有降低。CT检查显示脑炎改变,也可呈现单个或多个对比度增强的占位性病灶,直径小于2cm,多发生于基底神经节。强化后呈环形或结节状增强。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80%~90%感染者可自愈或有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产生严重症状,甚至急性播散致死。(一)先天性弓形虫病:孕妇感染后,弓形虫经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流产、死胎及先天畸形。新生儿出生后表现为隐性感染,或眼、脑损害,如眼病有脉络膜视网膜炎、无眼、单眼、小眼等,脑病有精神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痉挛、肌强直、麻痹)、无脑儿、癫痫、脑积水、无颅骨、小头畸形、脑钙化灶等。(二)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免疫功能正常人的急性感染多为隐性感染。有症状者发病7~21天后出现局部或多处淋巴结肿大、不痛也无压痛,可自行消退,少数病人有低热、头痛、倦怠和乏力或皮疹、肝脾大等。重症少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皮疹、肝脾肿大和全身播散感染,引起脑炎、脑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心肌炎、肺炎、肝炎等器官损害。免疫功能缺陷者如肿瘤病人、接受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病人、艾滋病病人等感染弓形虫的机会极大,特别是潜在性感染的复发,易出现广泛播散和迅速发生致死性感染,临床表现为如上重症者的表现。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一)人类:人弓形虫病有先天性和获得性弓形虫病两种。1.先天性弓形虫病:只发生于初孕妇女,经胎盘血流传播。受染胎儿或婴儿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有的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才出现症状;急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并伴有鼻漏、高烧、体表淋巴结肿大、腹部皮肤及耳部出现淤血斑等症状。也可造成孕妇流产、早产、畸胎或死产,尤以早孕期感染,畸胎发生率高。淋巴结肿大是获得性弓形虫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多见于领下和颈后淋巴结。其次,弓形虫常累及脑、眼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表现为脑炎、脑膜脑炎、癫痫和精神异常。以脑积水、大脑钙化灶、视网膜脉络膜炎和精神、运动的障碍为先天性弓形虫病典型症候。此外,可伴有全身性表现,在新生儿期即有发热、皮疹、呕吐、腹泻、黄疸、肝脾肿大、贫血、心肌炎、癫痫等。融合性肺炎是常见的死亡原因。2.获得性弓形虫病可因虫体侵袭部位和机体反应性而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因而无特异症状,须与有关疾病鉴别。(二)动物:1.猪弓形虫病:常呈急性感染和发作,感染后经过3~7d的潜伏期,体温开始升高,幅度在40~42℃之间,呈稽留热,食欲减退,常出现异嗜、精神委顿和喜卧等,症状颇似猪瘟,被毛蓬乱无光泽,尿液呈橘黄色,粪便多数干燥,呈暗红色或煤焦油色,有的猪往往下痢和便秘交替发生。发生严重的肺水肿,表现为呼吸浅而快,严重时可见呼吸困难,呈腹式或犬坐姿势呼吸,吸气深,呼气浅短。怀孕母猪表现为高热、废食、精神委顿和昏睡,此种症状持续数天后可产出死胎或流产,即使产出活仔,也可发生急性死亡或发育不全,不会吃奶或畸形怪胎。2.羊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流产为主。在流产羊组织内可见有弓形虫速殖子,其他症状不明显。3.猫感染此病后,通常无明显症状,个别有体温升高、下痢、呼吸困难和肺炎等症状。原有数据库资料(一)先天性弓形虫病:弓形虫经胎盘感染胎儿,可引起死产、早产或严重损害。多数婴儿出生时无症状而呈隐性感染,其中部分于数月或数年后发生视网膜脉络膜炎、斜视、失明、癫痫、精神及智力发育迟钝等。出生时即有症状者可表现为视网膜脉络膜炎、脑积水或小头畸形、大脑钙化、抽搐、精神运动障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发热、黄疸、皮疹等的不同组合。(二)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病情轻重不一,从亚临床至暴发性感染不等。可呈局限性或全身性。局限性者以淋巴结肿大最为多见,常累及颈部和腋窝部、质韧、大小不一、分散、无压痛,可伴低热、头痛、咽痛、乏力等,拟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结中可找到病原体;较少见者尚有心肌炎、心包炎、肝炎、肺炎、多发性肌炎等,视网膜脉络膜炎极少见。全身性者多见于免疫缺损者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常有高热、斑丘疹、肌痛、关节痛、头痛、呕吐、谵妄,并发生脑炎、心肌炎、肺炎、肝炎等。眼弓形虫病大多为先天性,后天所见者有可能为先天潜在病灶活化所致。可引起视力模糊、盲点、怕光、疼痛、泪溢、中心性视力缺失等,常无全身症状。炎症消退后视力改善,但常不完全恢复。玻璃体可混浊。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病原体检查:可取各种体液如脑脊液、痰液、胸腹水、骨髓等涂片,淋巴结印片及组织切片,用常规染色法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侧,可发现弓形虫滋养体或包囊;也可将上述标本接种小鼠或用组织培养法分离弓形虫;近年来用核酸原位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弓形虫DNA,可能有助弓形虫感染的诊断。特别是应用PCR检测脑脊液和羊水中弓形虫DNA,分别对脑弓形虫病和先天性弓形虫病的诊断有较大意义。(二)免疫学检查:1.以完整虫体为抗原来检测血清中的抗虫体表膜的抗体:常用方法有:(1)Sabin-Feldman染色试验(SFDT);(2)直接凝集试验(DAT);(3)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2.检测主要针对虫体胞浆成分的抗体:常用方法有:(1)间接血凝试验(IHA);(2)双夹心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DS-IgM-ELISA);(3)双夹心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A(DS-IgA-ELISA);(4)补体结合试验(CF)。3.应用抗弓形虫特异性抗体检测血清或体液中的弓形虫循环抗原(CAg)是近年广泛应用的技术。弓形虫循环抗原阳性是病原体存在的指标,可诊断人弓形虫急性感染。(三)其他:患者末梢血象,白细胞数可呈正常或轻度上升,其中淋巴细胞数和嗜酸粒细胞数可稍增高,可见异常淋巴细胞。弓形虫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压力多呈正常,外观黄色,球蛋白试验多呈阳性,细胞数稍增多,一般(100~300)×106/L,主要为单核细胞,葡萄糖含量正常或下降,蛋白含量增高,氯化物多正常。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病原学检查:1.取各种体液如脑脊液、痰液、胸水、腹水、骨髓等涂片,淋巴结印片及组织切片,用瑞特或吉姆萨染色镜检,可发现弓形虫滋养体或包囊。选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阳性率较高。2.取患者体液(血液、骨髓、脑脊液、眼房水等)活检或尸检组织如淋巴结、肌肉、肝脾等,接种小白鼠、鸡胚卵黄囊或猴肾细胞组织培养,可以分离弓形虫。3.DNA杂交法或聚合酶链反应(PCR)可用于检测病人各种弓形虫特异性核酸。4.血清抗体检查:常用的方法有:(1)弓形虫染色试验(DT):检测血清中弓形虫IgG抗体,出现早,在感染后1~2周即可阳性,3~5周达高峰,可持续数年。(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检测IgM和IgG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我国最近采用的膜抗原-ABC-ELISA检测病人抗弓形虫的IgM抗体,认为是早期诊断急性弓形虫病的特异、灵敏、快速的方法。(3)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与DT一致性强,检测IgM和IgG抗体快速、简单,敏感性较高,但可出现假阳性。(4)补体结合试验:检测血清中IgG抗体,早年应用较多。(5)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反应出现较晚,较适于流行病学资料调查。检测IgM抗体阳性,可作为现症病人诊断依据。新生儿血清中IgM抗体阳性,提示先天性感染。病程中取双份血清检测IgG抗体,滴度升高4倍,较单次检测阳性的诊断意义更大。5.弓形虫的C-Ag(循环抗原)及CIC(免疫循环复合物)检测:取病人血清、脑脊液及体液用ELISA法检测弓形虫循环抗原,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二)皮内试验:用感染的小白鼠腹腔液或鸡胚液作抗原,阳性反应出现晚,持续时间长。原有数据库资料(一)病原检查:1.直接镜检:取急性感染患者血液、脑脊液、骨髓、淋巴结或其他组织与体液经离心沉淀作涂片、印片或切片,瑞氏或姬氏染色后镜检,查到滋养体即可确诊。如只找到包囊则不一定是现症患者。采用直接荧光标记抗体或酶标抗体检查病原体可提高检出率。2.动物接种。3.细胞培养。(二)免疫学:免疫学检查:对协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应综合临床表现、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进行诊断。对先天性畸形或艾滋病患者出现脑炎者,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确诊须有病原学或血清学证实。陈为民:《人兽共患病》病原学检查具有确诊意义。(一)涂片染色法:取急性期患者的体液、脑脊液、血液、骨髓、羊水、胸水经离心后,沉淀物作涂片,或采用活组织穿刺物涂片,经姬氏染色后,镜检弓形虫滋养体。此法简便,但阳性率不高,易漏检。(二)动物接种分离法或细胞培养法查找滋养体:是目前常用的病原检查方法。采用敏感的实验小鼠,样本接种于腹腔内,1周后剖杀取腹腔液镜检,阴性需盲传至少3次;样本亦可接种于离体培养的单层有核细胞。(三)血清学试验:鉴于弓形虫病原学检查的不足和血清学技术的进展,血清学诊断已成为当今广泛应用的诊断手段。1.染色试验:为经典的特异血清学方法,采用活滋养体在有致活因子的参与下与样本内特异性抗体作用,使虫体表膜破坏不为着色剂美蓝所染。镜检见虫体不被蓝染者为阳性,虫体多数被蓝染者为阴性。2.间接血凝试验:此法特异、灵敏、简易,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筛查性抗体检测,应用广泛。3.间接免疫荧光接体试验:以整虫为抗原,采用荧光标记的二抗检测特异抗体。此法可测同型及亚型抗体,其中测IgM适用于临床早期诊断。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检测宿主的特异循环抗体或抗原,已有多种改良法广泛用于早期急性感染和先天性弓形虫病的诊查。(四)分子生物学检查: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PCR及DNA探针技术均已应用于检测弓形虫感染,尤其是PCR技术更具有灵敏、特异、早期诊断的意义,已在有条件的实验室应用于临床。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需要的实验条件不能在基层应用推广。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本病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各种淋巴瘤、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风疹、疱疹、巨细胞病毒等)、新型隐球菌和结核性脑膜炎等鉴别。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先天性弓形虫病应与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等引起的先天性畸形、脑炎、眼部损害等鉴别。后天性弓形虫病应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病毒性脑膜脑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鉴别。原有数据库资料本病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和其他感染性脑病等相鉴别。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抗弓形虫滋养体的治疗已取得较可靠的疗效,但对消灭弓形虫的包囊则迄今尚未找到有效药物。抗弓形虫治疗的对象主要为:①免疫功能正常获得性弓形虫感染有重要器官受累者,如眼弓形虫病、脑弓形虫病;②免疫功能缺陷宿主的弓形虫急性和隐性感染;③先天性弓形虫病患儿;④血清学试验从阴性转为阳性的孕妇。目前公认有效的抗弓形虫药物有乙胺嘧啶、磺胺类药、螺旋霉素、克林霉索和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及arprinocid和atovaquone等。为防止治疗后复发,现主张采用诱导维持疗法、即在4~6周有效的诱导疗法后继以小剂量的药物长期维持治疗。一般采用乙胺嘧啶,成人首剂200mg,随后每日50mg~75mg,儿童1mg/kg分2次服;加磺胺嘧啶,成人每4g~6g,儿童150mg/kg,持续用药4~6周后改乙胺嘧啶25mg~50mg/d,磺胺嘧啶2g~4g/d,作长期维持治疗。也可用乙胺嘧啶加克林霉素(1200mg~4800mg/kg)。孕妇忌用乙胺嘧啶(以防致畸),可用螺旋霉素,成人每日2~4g,儿童50mg~100mg/kg,4次分服,3周为1疗程,间隔1周再重复l疗程。孕妇还可应用克林霉素每日600~900mg,上述两药亦可联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治疗原则:1.先天性感染包括孕妇及其婴儿的治疗,不论有无临床症状,均应治疗。2.免疫功能正常者急性获得性感染多不需治疗,但如有生命器官受累者,或输血、实验意外而获得的感染者均需治疗,疗程2~4个月。3.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感染,不论急性感染还是复发的弓形虫病,都必须治疗。(二)治疗药物:1.乙胺嘧啶和磺胺药联合治疗:两药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乙胺嘧啶用量为成人第1天50mg,儿童lmg/kg,分二次口服,第二天起剂量减半。同时合用磺胺嘧啶,成人每日2~4g,儿童每日50~100mg/kg,分4次口服,加等量碳酸氢钠。治疗期间注意检查血象及尿,注意骨髓抑制及肾毒性,应同时加服叶酸。孕妇慎用以防致畸。2.复方新诺明(磺胺甲基异f唑和甲氧苄胺嘧啶):成人每次2片,每日2次。儿童酌减。3.螺旋霉素:成人每日2~4g,儿童每日50~100mg/kg,分4次口服。此药毒性低,无致畸作用。在脏器和胎盘组织中浓度较高,适用于孕妇、先天性感染和脏器弓形虫病。4.氯林可霉素:成人每日0.75~1.2g。儿童每日10~25mg/kg,分3~4次服用,此药在.眼组织中浓度较高,治疗眼弓形虫病疗效较好。以上药物疗程一般4~6周。可间隔2周后再治疗一个疗程。对脉络膜视网膜炎的治疗,除用上述病原治疗外,应加用泼尼松。妊娠早期感染弓形虫病易致胎儿畸形,应作人工流产。陈为民:《人兽共患病》对弓形虫病的治疗以化学药物为主,但至今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乙胺嘧啶、磺胺类对增殖期弓形虫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常用制剂为复方新诺明,亦可与乙胺嘧啶联合应用提高疗效;对孕妇则可用螺旋霉素,该药的毒性小,器官分布浓度高,为目前孕妇的首选药。还可以选用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疗程中适当配伍用免疫增强剂,可提高宿主的抗虫功能,发挥辅佐作用。原有数据库资料目前治疗本病的常用药有:(一)乙胺嘧啶与磺胺嘧啶联合应用。(二)复方磺胺甲f唑。(三)螺旋霉素。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为预防先天性弓形虫病,国外有些国家已制定对育龄妇女及孕妇进行血清学监测的法规,若发现为弓形虫急性感染期(尤以检出特异性IgM或CAg阳性者)如在妊娠初期应予人工流产,中后期妊娠应予预防性治疗。预防水平传播包括对肉类应充分煮熟以破坏肉内的包囊;防止猫粪污染餐具、水源、食物和饲料。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吃生乳、生肉、生蛋等。加强宣教工作,重点为屠宰场及肉类加工厂和畜牧工作人员作好个人防护。免疫预防尚在研究阶段。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一)本病重在预防。应加强对家畜、家禽和可疑动物的监测和隔离;对肉类加工厂建立必要的检疫制度,加强饮食卫生管理,教育群众不吃生或半生的肉制品,不养猫科动物;定期对孕妇作弓形虫常规检查,以防止先天性弓形虫病的发生。(二)预后:目前确切的病死率或生存率尚不清楚。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于免疫正常患者,预后良好;免疫抑制与免疫缺损患者均属危重,经反复持续治疗,部分可控制临床症状。原有数据库资料肉类充分加热煮熟以破坏其组织包囊,肉类冰冻-20℃经24小时以上可杀死包囊,防止猫粪污染器械、食品,防止各种血制品、器官移植等所引起的传播。先天性感染者不论有无临床症状均应治疗。后天获得性感染凡有症状者,特别是病情严重、免疫功能减损的急性感染以及免疫缺损、器官移植或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均应治疗。妊娠早期感染本病者可考虑人工流产,妊娠4个月以后感染者应积极治疗直至分娩。1.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P2122.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3483.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5054.原有数据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