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肱骨内上髁骨折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体会

2009-12-05 www.yxlw.org A +

#e#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骨科;固定;肘内翻

【摘要】目的提高肱骨髁上骨折手法整复和外固定治愈率,降低并发症。方法自1996年3月~2004年3月采用“拔伸牵引旋转捺正前顶后拉屈肘”方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对156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5年,优101例,对位良好,伸屈功能正常,无肘内翻;良45例,对位1/2以上,伸屈范围较正常小于30°内;差10例,伸屈范围较正常小于30°以上或肘内翻15°以上,发生率3.7%,优良率达93.6%。结论该手法整复和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安全可靠,疗效好且并发症发生率少。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骨科;固定;肘内翻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青少年常见骨折,占肘部骨折的50%~65.40%,多数均可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现将1996年3月~2004年3月我院采用保守治疗即手法整复及石膏托加两侧条外固定治疗并有随访结果的156例肱骨髁上骨折资料整理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6例,男89例,女67例。年龄2~14岁。骨折类型:全部为伸直型,其中尺偏型88例,桡偏型68例。骨折移位按陈博昌提出Gartland改进分类标准[1],156例均属Ⅲ型。均无血管、神经合并伤。受伤至就诊时间:最短1h,最长7天,所有病例均有3个月以上随访。
1.2治疗方法
1.2.1拔伸牵引患者仰卧于床上,根据情况采用臂丛麻醉或不麻醉,两助手分别握前臂及骨折近端的上臂,行拔伸牵引,以牵开重叠为度,约3~5min.
1.2.2旋转捺正如果有旋转应首先纠正旋转移位,术者双手握住远端骨折区,协助远端助手使前臂旋前(或旋后),然后术者一手掌大鱼际肌靠骨折近端,另一手掌大鱼际肌靠骨折远端,用“捺正手法”[2]矫正侧方移位。
1.2.3前顶后拉屈肘纠正上述移位后,术者蹲下,以两拇指从肘后推远端向前,其他手指环抱骨折近端前方向后按压,同时告诉远端助手在拔抻基础上徐徐屈肘常可感到骨折复位骨擦音,肘关节屈曲呈超过90°位(邻肢夹角法)。如尺偏型,将前臂向桡侧外展,使骨折端桡侧骨皮质嵌插。上述手法常可一次完成复位。
1.2.4固定方法
1.2.4.1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后,采用长臂石膏托及肘关节两侧石膏条固定上臂肘关节,前臂于屈肘90°位,尺偏型前臂旋前位固定,桡偏型旋后固定。如肿胀严重,则不必强求90°位,以防止肱动脉受压造成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复位、固定完成后常规检查桡动脉搏动及正中、尺、桡神经支配的手部运动、感觉。拍片复查复位情况。
1.2.4.2经皮克氏针固定采用臂丛或氯胺酮麻醉患儿仰卧位,骨折复位后,助手扶持患肢于屈肘、前臂旋前、肩外展外旋位,此体位骨折最稳定。术者摸清楚内伤髁位置,并注意尺神经有否前移。幼童屈肘时尺神经容易向前滑脱,且多为双侧性,因此术前应先检查健侧,若有滑脱情况则在患侧作小切口,钝性分离皮下,小心解剖并前开尺神经,在内上髁偏前进针,与肱骨纵轴成35°~40°角,向后10°钻入直径1.5~2mm克氏针,接近对侧皮质时将远折段外翻20°然后穿过皮质,有突破感即停止,进针过程应在C形臂X线机配合下进行。外侧针在外上髁近缘偏后进针,或在肘侧位透视下在滑车外侧柱前后皮质构成的圆弧中心进针,紧贴肱骨外脊向内上方推进,使之在近骨折段与内侧针交叉后穿过内侧皮质。检查内固定是否稳定,肘屈伸范围和携带角大小,并拍正侧位片与健侧对比。克氏针尾留在皮外,弯曲90°后剪短,敷料包裹后长臂后托固定于屈肘70°~80°前臂轻度旋前位。检查肘关节被动活动正常,透视下见无肘内、外翻畸形,置前臂旋前位石膏托固定3~4周,去除石膏托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待骨折端有骨痂连接后拔除克氏针[3]。
收藏该论文到书签
上一页12上一篇:脉搏波监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下一篇:电视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125例临床分析Tags: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