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骨化性肌炎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发病机制―生命经纬新闻中心

2009-12-05 news.biox.cn A +

当前位置:生命经纬>新闻中心>医学>文章正文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发病机制来源:生命经纬|2009-11-208:59:30|阅读次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又称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fibrodysplasiaossificansprogressiva,FOP),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疾病,临床表现为骨骼肌和软结缔组织发生进行性骨化,从而导致关节活动受限以致功能丧失。最近,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或许为治疗该病打下基础。这篇研究报告发表在11月版的《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杂志上。

(WhilenormalhumanACVR1canrescuethealtereddevelopmentalpatternofazebrafishembryolackingthezebrafishACVR1gene,themutatedFOPversionofACVR1over-compensatesforthelackofthezebrafishgeneandcausesexcessformationoftail(ventral)structuresattheexpenseofhead(dorsal)structures.)

在2006年,Shore以及FrederickKaplan首次在细胞水平上解释了FOP的形成原因,并发现了导致FOP的突变基因。在最近的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证实,引起FOP的突变基因错误激活软组织内一系列的生化级联反应,从而导致软组织发育成骨。细胞信号出错的关键在于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的受体。据Shore介绍,BMP受体相当于一种协助决定干细胞命运的蛋白质开关。

正常情况下,骨组织形成其中一条途径是结缔组织内的间充质细胞首先分化为软骨组织,然后在软骨组织的基础上进行钙化成骨。但在FOP患者中,骨骼形成的过程发生在软组织内。2006年,Kaplan发现所有FOP患者基因组中,编码受体蛋白ACVR1的基因突变,从而导致该蛋白内一个位点的精氨酸被组氨酸取代。

课题组通过使培养的细胞和斑马鱼的ACVR1基因发生上述突变,通常在缺失BMP的情况下,ACVR1受体与FKBP1A蛋白发生结合,该实验表明,ACVR1受体不再结合到FKBP1A蛋白上,因此,在基因表达过程中,导致细胞信号级联反应被激活,最终促进骨的形成。(编译:高芳)

责任编辑:nina【发表评论】【关闭窗口】相关文章没有相关文章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