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骨样骨瘤的MRI表现首席医学网2008年09月10日15:19:18Wednesday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内科临床新进展研讨班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血液净化技术学习班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膝关节置换二届研修班2009世界高血压大会护患沟通技巧培训班全国微创外科研讨会IOF亚洲骨质疏松班膝关节置换术研修班全国微创外科研讨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会议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征稿广东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朱玉珍,王晓东,王卉作者单位:1.宁夏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放射科,银川750001;2.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银川750004
加入收藏夹【摘要】 为探讨骨样骨瘤的MRI表现,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骨样骨瘤12例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例中10例显示骨样骨瘤典型特征-瘤巢。2例未显示瘤巢,12例均有瘤巢周围的软组织不同程度肿胀及髓腔内水肿。MRI可精确地显示瘤巢大小并敏感地显示髓腔和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水肿,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结构,对骨样骨瘤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
【关键词】骨样骨瘤磁共振成像
骨样骨瘤是一种较少见的以疼痛为主的良性骨肿瘤,其疼痛以夜间为甚,服用水杨酸类药物疼痛可缓解。X线表现有典型的“瘤巢”及周围增生硬化的反应骨,病变发生在长骨骨干的骨样骨瘤一般容易诊断。但早期病变或肿瘤较小、发病部位特殊的病变常规X线诊断较为困难,且病变范围难以确定。本文分析了2002—2007年收治有完整的X线平片资料的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的12例骨样骨瘤的MRI影像资料。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10~45岁,平均23岁。临床症状以发病部位骨骼不同程度疼痛为主,疼痛性质为钝痛,伴酸胀感,夜间明显。其中5例伴软组织肿胀,2例为外伤后检查发现骨质异常就诊,外伤前无明显症状。
1.2检查设备及方法
采用GEVectraII型0.5T和GESignaTwinspeed1.5T超导型MR扫描仪,应用表面线圈,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1WI(TR/TE:500ms/10ms),T2WI(TR/TE:3000ms/85ms),以及脂肪抑制序列(FATSAT)T2WI(TR/TE:1950ms/30ms),根据病变部位行横断面、冠状面或矢状面扫描,层厚3~6mm,层间距0.5~2.5mm,视野(FOV)15~36cm,矩阵256×256或512×512。所有病例均未行增强检查。
2.1部位与类型
骨股干4例,骨股颈1例,胫骨干5例,胫骨上端1例,跟骨1例。其中皮质型7例,松质骨3例,骨膜下型1例,髓内型1例。
2.2MRI表现
12例中10例显示骨样骨瘤典型特征-瘤巢。瘤巢为大小不等圆形、卵圆形影像。T1WI上2例表现为小圆形高信号(图1),2例表现为中等圆形信号,6例呈外缘中等,中心低信号的“牛眼”征。T2WI及FATSATT2WI上,7例瘤巢显示为周边细环形低信号,中心圆形中等信号的“牛眼”征(图2),3例呈圆形高信号。2例未显示瘤巢,1例由于有外伤误诊为肌肉软组织损伤,1例关节囊内积液较多,误诊为关节炎。
12例均有瘤巢周围的软组织不同程度肿胀及髓腔内水肿,其中8例病变周围水肿信号形态较规则(T1WI低信号,T2WI和FATSATT2WI高信号),2例髓腔内水肿信号形态不规则,2例表现为范围广泛的形态不规则的水肿信号(图3)。8例瘤巢中显示T1WI,T2WI中均为低信号的斑点状钙化。9例病变部骨皮质增厚硬化,2例可见有层状骨膜反应。
3.1骨样骨瘤的病理特点及分型
骨样骨瘤好发于长骨骨干,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良性骨肿瘤,以男性青少年多见。肿瘤与周围骨质有清楚的硬化边界,可以完全位于皮质内,也可以在皮质的内侧面,皮质与骨膜间,或者在松质骨内。长骨的病变多在皮质内,短骨的病变则常在松质骨中,而脊柱的病变则常位于椎弓及小关节突。其肉眼可见肿瘤由瘤巢和周围硬化的骨质两部分组成,瘤巢位于病灶中心,一般较小,直径大多不超过2cm,呈圆形或卵圆形,境界清楚。组织学检查,可见肿瘤由富血管增生的成骨性结缔组织和多量骨样基质及骨质组成,骨样组织纤细,连接成网,伴有不同程度钙化[1]。骨样骨瘤根据瘤巢的位置分为皮质骨型(瘤巢位于骨皮质内)、松质骨型(瘤巢位于骨松质内)、骨膜型(瘤巢位于骨膜下)和髓内型(瘤巢位于髓腔内)四种类型[2]。本组12例中皮质型7例,松质型3例。
3.2MRI对骨样骨瘤诊断价值
显示瘤巢是诊断骨样骨瘤的关键。多组资料表明,平片仍然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手段,CT是目前发现瘤巢的最佳方法[3-4],但MRI优良的软组织分辨率,特别是可以敏感地显示肿瘤周围及髓腔内的水肿,为骨样骨瘤的诊断及分型提供较大帮助。本组病例经MRI检查均发现病灶周围不同程度软组织及骨髓腔水肿,特别是T2WI相显示更明显。10例显示瘤巢,表现为单发直径<2cm的圆形或椭圆形异常信号区,多平面显示在T1WI上呈高或等低信号,T2WI上呈低或等高信号。在所有序列中,瘤巢内钙化或骨化影均呈低信号,瘤巢边缘呈环形线样低信号,形成特征性“牛眼”征。骨样骨瘤之所以有如此多样MRI表现,是由于骨样骨瘤在不同的病理发展过程中其组织成分不尽相同所致。在T2WI上显示的低、等或高信号,反映了肿瘤组织成分的复杂性。中、高信号者,说明以骨样组织成分为主,而低信号者为内部钙化或骨化所致。瘤巢周围增生的骨质,增厚的皮质和骨膜反应在各种序列均为低信号。对于T1WI上显示为高、低不均信号者,病理常显示其为较丰富的血管及骨样组织为主,若注射Gd-DTPA后则瘤巢可明显强化[5]。未显示瘤巢者,MRI诊断较困难,因为显示的肌肉软组织与髓腔水肿不具有特异性,本组2例误诊病例,均未显示瘤巢,仅显示病灶部皮质增厚,周围肌肉软组织与髓腔水肿。而误诊为肌肉软组织损伤及关节炎。
回顾12例骨样骨瘤的MRI表现,MRI发现病灶敏感,多方位扫描更有利于瘤巢的发现,尤其对单发直径<2cm的圆形或椭圆形异常信号区,在T2WI相形成特征性“牛眼”征,从而准确地显示瘤巢大小及范围。MRI尤其对瘤巢周围髓内和软组织的炎性水肿显示更清楚,但不具有特征性,可造成误诊。因此,应用MRI诊断骨样骨瘤时必须谨慎,必要时结合平片、CT及病史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
3.3鉴别诊断
不典型骨样骨瘤应与骨母细胞瘤及Brodie氏脓肿等鉴别。骨母细胞瘤多见于脊柱,组织学上酷似骨样骨瘤,但骨母细胞瘤瘤巢一般较大,而且有较明显膨胀性。Brodie氏脓肿大小形态类似于骨样骨瘤,但其有明显的临床感染症状或病史,乙酰水杨酸治疗无效,静止期病灶周边软组织及髓腔水肿不明显,MRI检查可进行鉴别。
【参考文献】 [1]王玉凯.骨肿瘤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4-35. [2]KayserF,ResnickD,HaghighiP,etal.Evidenceofthesubperiostealoriginofosteoidosteomasintubularbones:analysisbyCTandMRImaging[J].AJR,1998,170(3):609-614. [3]陆孟莹,丁晓毅,陈克敏,等.骨样骨瘤的CT表现特点[J].放射学实践2004,19(12):882-884. [4]JohanB,HermanK.Osseouslesions[J].RadiologicClinicofNorthAmerica,1993,31:261-278. [5]孟悛非,肖利华,陈应明,等.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7):615-619.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