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杰金氏病概述: 何杰金氏病(霍奇金氏病Hodgkin′sdisease)又名淋巴网状细胞肉瘤是一种慢性进性、无痛的淋巴组织肿瘤,其原发瘤多呈离心性分布,起源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以原发于颈淋巴结者较多见,逐渐蔓延至邻近的淋巴结,然后侵犯脾、肝、骨髓和肺等组织器官。何杰金氏病的临床表现随发病部位的不同而呈多种多样。 何杰金氏病的发病年龄:5岁以下很少发病,5岁以后逐渐增多,青春期发病率明显增多,15~34岁为发病高峰。何杰金氏病患者的性别分布: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在5~11岁为3∶1,11~19岁为1.5∶1。
何杰金氏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何杰金氏病的诊断应详细询问病史和做全面的体格检查。对于5岁以上儿童持续性无原因的颈淋巴结肿大,应怀疑本病,其他部位找不到原因的慢性淋巴结肿大亦应想到此病。最后确诊要靠淋巴结的病理检查,应取较大的整个淋巴结做病理检查。穿刺吸取淋巴组织,因取材太少,多不可靠。病变部位淋巴结肿大,正常结构破坏,部分或全部被肿瘤组织所代替。镜下可见淋巴结被浸润如肉芽肿,其中可见单核或多核司-瑞细胞(Sternberg-Reedcell),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可有纤维组织形成。找到司-瑞细胞是诊断本病的依据。 同时还应做下列检查以确诊: 1、胸部及纵隔CT摄片:可发现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肺部浸润。 2、下腔静脉造影和静脉肾盂造影:前者可发现第二腰椎以上主动脉旁肿大的淋巴结,后者可显示输尿管是否移位,此外做腹部放疗时需了解肾脏位置。 3、双足淋巴管造影:可早期发现腹腔和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4、骨骼X线片以了解有无骨骼被侵犯。 5、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若增高提示有骨及肝转移的可能。 6、必要时做肝脾扫描和肝功能测定:B型超声扫描对发现腹腔病变帮助很大。若高度怀疑腹腔淋巴结有病变时,可做剖腹探查,同时做脾脏切除,取腹腔和后腹腔淋巴结和肝组织做病理活检。 何杰金氏病的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慢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相鉴别。局部慢性炎症造成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有时很难与此病鉴别。 何杰金氏病实验室检查: 骨髓穿刺若找到司-瑞细胞,对诊断有特殊价值,但多不易找到。在病的Ⅲ或Ⅳ期可做骨髓活检,发现司-瑞细胞的阳性率较穿刺涂片高。早期血象变化为非特异性,当病变局限时,血象可完全正常;在病变广泛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有贫血。晚期常有白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减少。周围血中偶可见司-瑞细胞。 在病变缓解时做血沉及血铜定量,若增高,是复发的指征。正常血清铜含量在学龄儿童为73~114μg/ml,此病皆增高,治疗缓解后则降至正常。若治疗后肿大的淋巴结消失,症状缓解但血铜增高,则应考虑是否有腹腔内病灶。
何杰金氏病病理分型: 何杰金氏病不同的病理变化与预后关系很大,为了采取不同的有效治疗,依预后好坏分为四型。 1、淋巴细胞优势型:此型约占本病的10%~20%,预后最佳,是分化最好的类型,亦可被认为是霍奇金病的早期阶段,其恶性程度比较低,病灶常局限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临床症状很轻或没有任何不适。镜下在正常淋巴组织结构消失的区域内,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呈不同比例的增生,而常以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司-瑞细胞少见且不典型。淋巴结无坏死性改变。这种淋巴结与炎症性病变最难区别,容易漏诊。 2、结节硬化型: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本病的半数,预后仅次于淋巴细胞优势型。此型好发于纵隔淋巴结,也可同时累及锁骨上淋巴结,极少见于腹腔淋巴结,临床发展缓慢。病变中有较多的胶原纤维束将肿瘤细胞分割成一个个结节。司-瑞氏细胞常见于裂隙状的空白内,亦称裂隙细胞。 3、混合型:此型约占本病的10%以上。诊断时多有淋巴结外浸润,预后较差。可由淋巴细胞优势型演变而来。临床多数有明显的症状。淋巴结的结构弥漫性消失,但在淋巴结最初受累时只有部分结构破坏,病变中有各种不同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并有典型的双核、分叶核或多核的有较大核仁的司-瑞细胞。这种类型变化多样,典型的很易诊断,不典型的与炎性肉芽肿、结核、反应性增生易相混淆。 4、淋巴细胞削减型:此型约占10%,预后最差。可由淋巴细胞优势型直接演变,或由混合型转变而来,为淋巴瘤的晚期,是分化最差的类型,病情发展迅速。病变中淋巴细胞很少,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由透明胶原纤维构成的弥漫性硬化,淋巴细胞显著稀少,淋巴结体积可以缩小;一种主要由大量异型网状细胞组成,司-瑞氏细胞容易找到。 小儿时期以结节硬化型和淋巴细胞优势型较多,这是小儿霍奇金病生存期长的原因。
何杰金氏病临床分期: 本病临床分为四期,每期又分为A、B两组。A组病人无全身症状,B组病人有发热、盗汗和半年内无原因的体重减轻10%以上。 I期 病变限局于一个淋巴结,或一个解剖区域的淋巴结(Ⅰ),或只有一个淋巴结外组织有病变(ⅠE)。 Ⅱ期 病变局限于两个或两个以上邻近解剖区域的淋巴结,或横膈同侧两个非邻近的淋巴结(Ⅱ),或同时有一个淋巴结外的组织的病变加上横膈同侧或数个淋巴结有病变(ⅡE)。 Ⅲ期 病变在横膈两侧(Ⅲ),或同时侵犯淋巴结外组织(ⅢE),有脾脏侵犯(ⅢS)或两者皆有(ⅢES)。 Ⅳ期 病变广泛地侵犯淋巴结外组织,如骨髓、肝、肺、胸膜、骨骼、皮肤、肾、胃肠道等器官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结肿大。
何杰金氏病治疗: 一、治疗原则,可按五期治疗如下: 1、I期 分化好的颈部高位淋巴结、纵隔与腹股沟淋巴结病变,采用局部放射治疗。剂量为3~4周内给予30~40Gy,可使80%病儿的局部肿物得到控制,一般最大剂量为35Gy,仅个别病例需加大至40Gy。 2、Ⅱ期 纵隔与主动脉旁淋巴结亦采用放疗,剂量最好不超过30Gy,因心脏与脊柱对放疗的耐受性很差。 3、其他类型或部位的I与Ⅱ期除局部放射治疗外加用化疗。 4、Ⅲ期 以化疗为主,加用放疗。 5、Ⅳ期 以化疗为主,并对巨大的瘤块加用放疗。 二、治疗注意事项: 1、对于I期病变,亦可采用手术,术后再进行放射治疗。 2、在生长发育比较迅速的小儿时期,必须慎重地考虑治疗的副作用。由于放射治疗可以影响骨骼与软组织发育,甚至影响生长,因而在8岁以下的小儿,尽可能少用放疗,以手术与中药代替。脾切除应推迟至5岁以后。 3、对于病理分化不佳的、危险部位的I、Ⅱ期,或无条件做进一步分期的I、Ⅱ期和所有的Ⅲ期,应采用化疗与局部放疗交替进行的治疗方案,如开始用化疗两个疗程,然后用放射治疗,此后再用化疗4个疗程。治疗中应辅以中药。 4、对于经过放射治疗而复发的病人,若骨髓可以耐受,则可应用MOPP或其他方案进行治疗,若仅淋巴结局部复发,或淋巴结外浸润又出现,但病人对化疗不能耐受,只能选择中药治疗。 5、放射治疗与化疗合并应用,副作用较大。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合并病毒、真菌和原虫感染。需要配合中药治疗,注意支持疗法,必要时输血或用抗生素治疗。 6、由于治疗时间的延长,应注意治疗晚期的继发病,在生长发育迅速的阶段(<8岁或12~13岁)应用放射治疗,可导致生长速度减慢,膈上部放射治疗可影响坐高。颈部照射可使颈生长停滞;纵隔和胸部照射可致乳房发育障碍、胸膜纤维化、肺功能受限及心脏受累等。治疗晚期可致甲状腺功能低下,亦有报道发生食管狭窄者。凡应用大剂量放射治疗加化疗的,有继发其他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尤其是复发后再接受治疗的病人。继发的恶性肿瘤中以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最为常见。 霍奇金病经过有效的治疗,已非不治之症。国外文献报道已有80%的I和Ⅱ期病人生存期超过5年。10年内不复发的,将近50%,目前ⅢA的缓解时间已赶上I、Ⅱ期,但Ⅳ期病人的5年缓解率仅20%。成人患者应用MOPP方案后多出现不孕症,对青春期前的儿童虽无足够的资料,但推测对正常发育可能有一定影响。
淋巴癌治疗常用药物:1.淋巴癌原发癌灶抑制、症状控制药物:鸦胆子油口服液西黄丸消癌平片2.淋巴癌扩散转移治疗药物:复方斑蝥胶囊参丹散结胶囊珍香胶囊3.淋巴癌放化疗辅助药:贞芪扶正颗粒贞芪扶正胶囊参芪十一味颗粒4.淋巴癌癌性疼痛控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