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急性胃扩张

急性胃扩张(黄萃庭)

2009-12-04 www.cmacjs.com.cn A +

急性胃扩张以往一般认为主要是手术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已不常见,因而在医学院校很少讲授此病。以致我们一般临床工作者对些病认识不足,在诊断上往往将其误诊为其他疾病,或当确诊为本病时,在治疗上又缺乏一个明确的概念。是否应进行手术治疗、在什么情况下适应手术、手术的方式如何等问题上都还没有一致的看法。

就最近几年的各地情况来看,本病并非少见,而且常常病程发展迅速,病情严重,死亡率远较一般常见急腹症为高。从目前所收集到的资料分析,各地观察到的临床病象和经验大致是相似的,说明本病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值得外科临床工作人员重视。现根据以往和现在的资料就本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目的是为了促请大家注意,有些意见并不是成熟的。

发病机制:绝大多数病例是在大量进食后发生的。本文收集的115例中,除5例记载不详外,91例(82.7%)皆有饱餐或进食后不久即发病的历史;仅有7例发生在手术后。大量进食可使胃壁肌肉突然受到过度牵伸而呈现反射性麻痹。有时虽进食不过量,但在进食前后受到某些不良刺激如情绪波动、剧烈疼痛(如1例在饭后突发胆道蛔虫症而引起急性胃扩张)、腹部外伤、受寒、腹腔内炎症等,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许多作者都认为神经调节机能紊乱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也常观察至此类患者并没有剧烈的腹痛,肠蠕动音常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除看到胃扩张外,有时还可看到十二指肠、结肠、小肠也充气扩张。这都说明本病不单纯是胃被动性扩张,而是胃扩张后又进一步引起全部胃肠道反射性麻痹的结果。当胃肠道发生麻痹后,十二指肠第三部分受到肠系膜上动脉和脊柱或主动脉的压迫,致使上胃肠道的分泌液以及吞咽的气体大多积存在胃和十二指肠内,使其高度扩张,进一步牵拉腹腔神经后,加重胃肠道的麻痹,同时使身体丧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最后可导致胃壁坏死、穿孔。全身的变化如脱水和休克主要是体液丧失所引起的,但胃肠道迅速扩张所致反射性内脏血管舒张以及后期的感染等也都可以导致休克的发生。

临床表现:急性胃扩张的临床表现有其一定的特点,如能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时,诊断往往并不困难。患者常在进食后不久(1-2小时左右)突觉上腹或脐周围疼痛,一般为持续性胀痛或隐痛,不太剧烈,可有阵发性加重。继之则腹部出现膨胀并开始呕吐,有时伴有呃逆。所谓呕吐实系胃膨满后胃内容物的溢出,与一般的呕吐不同,初起时仅每次一、二口,量不多但发作频繁。虽有多次呕吐而腹胀不减。呕吐物往往为棕褐色酸臭液体。患者常感剧渴,要求饮水,但随饮则随吐。由于初起时疼痛不太剧烈,故就诊往往是在发病24小时甚至3.5天以后。此时患者已有明显的脱水表现甚至出现休克。合并有胃壁坏死或穿孔者更易发生休克,但常无类似溃疡病穿孔的剧痛表现。患者精神萎靡,呼吸短促,表现淡漠,严重者呈现嗜睡或半昏迷状态。腹部高度膨隆,上腹尤为明显,但由于胃壁已失去张力,确能看出胃型者并不多见。腹壁一般比较柔软,仅有轻度肌抵抗和压痛。但如已发生穿孔,腹腔内存在大量气体时,由于腹部极度膨胀和腹壁肌紧张的结果,腹壁可坚硬如石,无法下按,甚至无从探知有无压痛。叩诊可见到明显的鼓音和振水声。肠蠕动音往往减弱或消失。

从以上临床病象来看,急性胃扩张与一般急腹症的鉴别应无大困难。例如腹部膨胀且较柔软,与溃疡病穿孔有所区别;腹部虽膨隆,但缺乏肠型和高亢的肠蠕动音又与肠梗阻有所不同;这类患者在发病后往往不排便或仅有1-2次大便,伴有腹泻者少见,故可与急性胃肠炎鉴别,且腹部膨胀也不易用胃肠炎解释。在目前有时可看到另一种情况,即在进食后发生全部胃肠道麻痹,而胃本身并没有显著的扩张,有时合并有小肠扭转,有人称之为原发动力性肠梗阻。临床上与急性胃扩张鉴别有一定的困难。其不同之点是呕吐较少,而主要须依靠X线检查来鉴别。在急性胃扩张的病例,X线腹部平片常显示扩大的胃泡和胃内食物残渣的阴影,这点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同意一些作者所提出的,在必要时可口服少量钡剂以助诊断。以上所述是目前所见到的一些典型病例的情况。如能对此病有所认识,则大部分病例可不致漏诊或误诊。

治疗方法:许多作者认为应该首先治疗休克和矫正水和电解质的失调,并进行胃肠持续减压及针刺疗法等,在这方面意见是一致的。应该指出这类患者的脱水以及氯化物和钾离子的丧失极为严重,同时也丧失大量氢离子,因而可导致低钾性碱中毒。在治疗中水和氯化物都需大量补充,待脱水情况基本纠正后,应即给予钾盐的补充。经过这种处理后,碱中毒亦即得到纠正。善于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手术死亡率高,而本病多数可用非手术疗法治愈,因此如无并发穿孔的征象时,均应采用非手术疗法。有的则认为胃内积存大量食物和粘稠液体不易吸出,主张早行胃切开术,清除内容物以防止中毒和胃壁坏死及穿孔。看来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主要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经过减压能吸出大量液体,腹部膨胀迅速得到缓解,则当然无需手术治疗;但如患者发病前曾有暴食的病史,而且减压效果不佳,甚至用洗胃的方法也未能清除其内容物,腹部仍然持续膨胀,则不如早行手术更为妥当。一般观察12小时左右应能作出决定。对于已经出现休克,或腹壁呈现肌紧张,或X线检查显示气腹的病例,则应在积极准备后,早行手术治疗,否则患者不易救治。对于术后发生急性胃扩张的病例应属例外,这类患者如早期能发现并给予非手术治疗,绝大多数可以恢复。

本文所收集的115例治疗结果分析如下:除6例记载不详外,79例曾用非手术疗法治疗,其中66例治愈,13例死亡,死亡率为16.5%。30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21例痊愈,9例死亡,死亡率为30。0%。应该指出,进行手术治疗的多系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在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始进行手术抢救,故不能认为死亡率高是由于手术所造成的。我们主张对暴食后发病而病情较重的病例,经一般治疗后病情仍在发展时,不宜犹豫不决而过分拖延。如不待病情陷入危笃之前,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一部分患者是可能挽救的。

关于手术类型,我们同意一些作者的看法,应以采取最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为原则。一般病例可作胃切开术,将内容物清除,缝合胃壁,不必作胃造瘘术,术后继续采用胃肠减压以及其他非手术疗法。如已有部分胃壁坏死或同时伴有穿孔,应在清除胃内及腹腔内的污物后,将坏死部分内翻缝合而不行胃切除术。但如胃壁坏死范围广泛不能内翻缝合时,当视患者情况而定,如情况尚好,可考虑行胃部分切除术。坏死一般多发生在胃底部,往往须作胃上部切除及食管、胃吻合术。如情况危重,则以胃造瘘术及腹腔引流较为妥当,待情况好转后再作二期胃切除术。至于胃、空肠吻合术,由于胃肠道的运动功能丧失往往疗效不佳,反而延长手术时间,是不宜采取的。

对于较严重的病例,不论是在非手术或手术疗法后,进食不宜过早。应在3-4天后开始进食较为妥当,甚至需5、6天后患者才能耐受饮食,此后食量须缓慢增加,常需两星期左右才能恢复正常饮食。

急性胃扩张是十分严重的情况,在有记录可查的109例中,死亡22例,死亡率达20.2%。既然暴食是本病最常见的病因,大多数应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过度劳累、受凉、情绪波动或其他不适时,尤不应大量进食。外科医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掌握本病的诊断和提高疗效,广泛地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刊载于《中华外科杂志》1962年第4期)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