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灰质炎
症状描述及临床表现:
是由脊髓灰质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肢体迟缓性瘫痪,因多见于儿童,故俗称“小儿麻痹症”。一、临床表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感染脊灰病毒后有下列几种表现:1.无症状性感染:表现有轻度疲倦或无任何症状,这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大多数。2.顿挫型(流产型)脊髓灰质炎:病人只有轻度发热、疲倦、嗜睡或伴以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状。病人在数天内可完全恢复,这类病人不易正确诊断。3.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开始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继之或痊愈数日,或好转数日或相继出现背痛,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病日持续2~10天,一般预后良好。病人脑脊液压力正常或稍高,淋巴细胞稍有增加,总细胞数在10~500/ml,蛋白质浓度稍有升高或正常,糖含量在正常范围。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与因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需以特异性血清学或病毒学检测才能鉴别。4.瘫痪型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仅1%或更少的感染者发展为瘫痪型脊髓灰质炎,部分病人可以发现有双相的病程,即开始出现发热等一般轻度症状,数日后症状消失,以后又出现麻痹。主要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害而出现肌肉松弛性瘫痪,表现可单侧或双侧,下肢或上肢肌肉无力,瘫痪,肢体温度低于正常。如病毒侵袭脑干则可发生共济失调或非瘫痪性肌肉疼痛。肌肉瘫痪在开始几天内发展很快,继之停留在这一水平,恢复较慢,需要6个月或更长时间,相当多数留下跛行的后遗症。二、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1、血常规常无明显变化,部分患者血沉增快。2、脑脊液至瘫痪前期细胞数增多,早期中性粒细胞增高,但以后即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在早期可以正常,以后逐渐增多,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至瘫痪前3周,细胞数多恢复正常,而蛋白量仍持续增高,4-10周后方恢复正常。(二)病毒分离第一周自咽拭及粪便均可分离到病毒,粪便阳性可达3周或更久。脑脊液偶可阳性。(三)血清学检查脑脊液或血清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抗体阳性或IgC抗体有4倍升高者有诊断意义。(四)核酸检测反转录PCR三、鉴别诊断:(一)假性瘫痪婴儿如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骨折、骨髓炎、骨膜下血肿时可见假性瘫痪。(二)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年龄较大,多无发热。迟缓性瘫痪呈对称性及上行性,近躯干轻,远端重,常伴感觉障碍。脑脊液有蛋白明显升高而细胞数相对减少,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明显。瘫痪恢复迅速而完全,少有后遗症。(三)家族性周期性麻痹以成年男性为多,常有家族史及周期发作史。瘫痪突然发生,进展迅速对称,无发热,血钾低,补钾后迅速恢复。(四)其他肠道疾病病毒引起的瘫痪柯萨奇和埃可病毒也偶可引起肌肉迟缓性瘫痪,但为轻瘫,一般不呈流行性,瘫痪范围小,多无后遗症。(五)急性脊髓炎发病初有发热,出现神经症状时不伴发热,起病较急,早期为迟缓性瘫痪,逐渐演变为痉挛性瘫痪,伴有病理反射阳性。相关药物:1、前驱期和瘫痪前期:镇静药,5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C,丙种球蛋白,干扰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2、瘫痪期:地巴唑、加兰他敏、新斯的明、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