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2009-12-03 www.chinabaike.com A +

jie

furuncle

发生于皮肤浅表的化脓性疾患。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扩大到皮下组织的炎症。可在身体各部位发生,好发于头面。发于暑天者又称“暑疖”或“热疖”。小儿及产妇易患。具有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限局,出脓即愈等特点。初起可分有头(石疖)、无头(软疖)两种。一般症状轻而易治。此外,还有所谓蝼蛄疖和疖病。前者俗名蟮拱头,多生于小儿头皮上,未破如曲蟮拱头,破后形似蝼蛄串穴;后者指多个疖在一定部位(生于项后发际的称“发际疮”,生于臀部的称“坐板疮”)或散在身体各处,反复发作,此愈彼起,日久不愈。
 病因及临床表现 暑疖多由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成;或因天气闷热,汗泄不畅,暑湿阻于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所致;而正气虚弱,皮毛不固,更易感受外邪为病。蝼蛄疖多由暑疖治疗不当,疮口太小,脓流不畅,引起脓毒滞留所致;或因护理不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而成;或与体虚有关。疖病多由内郁湿火,外感风邪,蕴阻于皮肤所致。曾患消渴(糖尿病)、习惯性便秘等以致阴虚内热或脾虚便溏者,易于染毒致病。
 暑疖初起皮肤潮红,肿痛,疖根很浅,范围局限,多在3厘米左右。有头疖先有黄白色脓头,随后痛剧,自行破溃出黄白色脓液,肿痛即减。无头疖结块红肿疼痛,肿势高突,3~5天成脓,切开脓出黄稠,再经2~3天收口。暑毒轻者一般无全身症,暑毒重者可遍体发生,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或有簇生在一起者(俗称珠疖),并伴寒热头痛,口苦咽干,便秘尿赤,苔黄脉数等。生在面部的疖,若初起用力挤压或碰伤则可引起感染重证。蝼蛄疖临证可分两种,一种是疮形,肿势虽小,但疖根坚硬,溃破虽出脓水而坚硬不退,愈后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疮大如梅李,相联3~5枚,溃破脓出,其口不敛,日久头皮串空。不论何种,局部皮厚且硬的较重,皮薄成空壳的较轻。日久失治可伤及颅骨,必待死骨脱出,才能收口。疖病由湿火风邪相搏而成者,则伴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薄黄腻,脉滑数等症;由阴虚内热染毒所生者,则疖肿较大,易变为有头疽,常有口渴唇燥,苔薄舌红,脉细数等症。
 暑疖应作如下鉴别诊断。痈:数目单个,不常发生在头面,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肿势范围较大,有明显全身症。颜面疔疮:初起有粟粒脓头,根脚较深,肿势散漫,出脓日期较晚而有脓栓,初起大多即有全身症。有头疽:红肿范围多在9厘米以上,有多个粟粒状脓头,病程较长。疖病应作如下鉴别诊断。暑疖:多在夏秋季发生,以小儿、初产妇多见。囊肿性粉刺:初为坚实丘疹,可挤出白色粉样物质;反复挤压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沥青皮炎:有接触沥青和日光照射史,夏秋季发病严重,以暴露位多见,皮损以丘疹或黑头粉刺样损害为主,或有硬结、脓疱。
 治疗暑疖内治宜清暑化湿解毒,用清暑汤加味;也可用六应丸或六神丸。外治初用千捶膏盖贴,或金黄散、玉露散,用银花露或绿茶水调敷;或三黄洗剂外搽;珠疖宜青黛散麻油调敷。成脓则切开排脓。溃后用九一丹掺太乙膏盖贴。蝼蛄疖一般不需内治,体虚者宜健脾养阴,用两仪膏每日15~30克开水冲服;若舌光少苔,胃阴耗伤者,可养阴益胃,用石斛煎汤代茶。外治可将相互串通的空壳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垫棉法,或用太乙青掺九一丹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有松动死骨可用镊子钳出。疖病内治宜祛风清热利湿,用防风通圣散加减。也可用六应丸或六神丸。外治用千捶膏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
 疖的护理和预防主要是:不要自行挤压,防止碰伤;忌辛辣、鱼腥发物;尽量少用油膏类外用药;注意个人卫生;积极治疗原有疾病,如糖尿病等。
             陈淑长 叶义森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