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监测 克山病所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对全国克山病的防制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比如制定中转项目中有关克山病防制工作的技术方案和进行部分现场工作。克山病所近年来此方面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一、中央转移支付项目: (一)2004年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此项目在2005年实施,主要在四川省进行亚急型克山病监测,在云南省进行地方性猝死监测。 (二)2005年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此项目在2006年实施,包含两个具体项目。
1、克山病病情调查项目:对云南、四川、黑龙江、内蒙古和山东五个项目省进行克山病病情监测,并按计划完成了调查以及人体内外环境中硒的测定。
2、慢型克山病管理项目:在内蒙古、山东、黑龙江三个地区逐渐建立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开展克山病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克山病患者克山病知晓率及治疗率,以期使克山病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
(三)2006年度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此项目在2007年实施,包含三个具体项目。
1、克山病病情调查:项目覆盖了甘肃、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四川、西藏、云南、湖北、贵州、重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硒盐预防克山病:四川、甘肃和云南3省根据上一年度发生亚急型克山病、慢型克山病以及地方性猝死的情况,选择病情最重的病区作为项目地区,落实硒碘盐防制措施。
3、慢型克山病管理项目: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内蒙、陕西、甘肃、四川7个地区开展慢型克山病患者治疗项目,同时对患者进行克山病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以期使克山病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
(四)2007年度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此项目在2008年实施,包含三个具体项目。
1、克山病病情调查: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北、贵州、重庆15个克山病历史病区省份开展了克山病病情调查。
2、硒盐预防克山病:在甘肃华亭、云南洱源、四川冕宁等8个县(区)实施硒碘盐本项目。
3、慢型克山病管理项目:在黑龙江、内蒙古和山东3省开展为期6个月的克山病病人管理和治疗。
各项目省份在2008年初均进行了项目的启动会及培训工作。由于受汶川地震的影响,很多防控工作都延期进行,但在年底前各项目省份均按照项目要求上报了项目的技术报告和数据库。
二、2008年完成的主要监测、防制工作 (一)汶川地震灾区克山病应急预案和灾害评估方案
“5.12汶川地震”影响范围大,主要涉及的克山病病区省有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为了解地震对三省克山病病情的影响和克山病防制恢复重建的需求,我所配合中心和卫生部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区克山病应急预案,以及灾害评估方案。在三个省区开展评估工作后,根据结果分析了地震对克山病防制造成的直接危害及灾后克山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对有效控制震后克山病病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黑龙江省内、外环境硒水平调查
2008年9月-10月期间,克山病所开展了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及非病区硒营养状况调查的现场采样工作。分别于2008年9月2日―9日、9月17日―23日和10月7日―10月12日三个时间段,深入西线:富裕(齐齐哈尔)、依安(齐齐哈尔)和泰来县(齐齐哈尔);北线:海伦(绥化)、北安(黑河)和望奎县(绥化);东南线:桦南(佳木斯)、集贤(双鸭山)、友谊县(双鸭山)共9个克山病病区县和非病区县开展调查采样工作。在各病区县及非病区县疾控人员的协助下,按计划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三)完成《克山病病区控制标准》、《克山病病区划定和类型划分》两项国家标准修订工作
经过防制人员多年的努力工作,我国克山病病情较高发年代已大幅下降,而《克山病病区控制标准》、《克山病病区划定和类型划分》两项标准是上世纪90年代颁布的,已经不能满足克山病防制工作的需要。2008年由克山病研究所王铜所长牵头,对两标准进行了修订。在多年监测和重点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必要的现场工作,提出了修改意见,以期修订后的标准更利于防制工作的开展。
(四)2008年度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克山病子项目技术方案制定、EPI数据库制作
在2008年度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克山病子项目技术方案和EPI数据库制作中,广泛听取了全国地方病防制专家和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防制人员的建议,在新的方案中,病情监测中提出病例搜索的新方法、简化了病人治疗项目的表格、严格要求了硒碘盐的标准、数据库中采用了国家统一的行政区划代码,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方案和数据库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五)2008年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克山病专家组会议在西安召开
2008年11月28日在陕西西安召开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克山病专家组会议,特邀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科廖永建科长出席了会议。按照主任委员的要求,会议完成了三项议事日程:2008年度克山病监测方案、2008年度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克山病部分、1990~2007年全国克山病病情监测结果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三、2009年计划开展的主要监测、防制工作 (一)对2007年度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克山病子项目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整理。
(二)2008年度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克山病子项目(病情调查、硒碘盐预防、病人管理)技术支持、数据收集整理、并形成总结报告。
(三)进行《克山病诊断标准》的修订工作。
(四)卫生部和国家CDC委托的其他克山病防制工作。
防治知识克山病概念 克山病Keshandisease,KD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病理学主要改变是心肌实质的变性、坏死和瘢痕形成,心脏呈肌原性扩张,心腔扩大、室壁趋向变薄;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特点 地区性(endemic)
分布于我国北纬21°-53°,东经89°-135°之间从东北到西南的狭长地带。病区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西藏和重庆共16省(自治区)、325个县,病区人口约1.24亿。克山病流行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多分布于中、低山区、丘陵地带及相邻的部分平原地区。海拔一般在100-2500m之间,3500m处也有发病报道。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燕山到西北黄土高原,从云贵高原到青藏高原,从四川的大巴山、大凉山到云南的横断山均为病区。病区处于温带、暖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型为主的生态环境。地处东南湿润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过渡的中间地带,气候相对湿润,病区呈灶状分布,多为贫硒地带。病情轻重不一,相互毗连成片,并逐渐移行、过渡到非病区,但重病区也可散在非病点(健康岛)。 年度多发(yearlyprevalence)
克山病发病可分为低发年、平年和高发年,其间隔不等。 季节多发(seasonalprevalence)
克山病的急型和亚急型有明显的季节多发现象。在北方病区,多集中在严寒的冬季,从11月份到来年的2月之间的发病数,要占全年发病数的90%以上,尤以12月~1月为高发月,即所说的“头场雪”,“三九天”这一阶段最易发病。而在西南(云南、四川)病区所发生的小儿亚急型克山病,则多发生在炎热的夏季,以7月份为发病高峰月。而山东、山西、陕西以2-4月份多发。 人群多发(populationprevalence)
农业人口,特别是食用自产自足粮食者多发,而吃供应粮的人群少发或不发病。生育期妇女及断奶后学龄前儿童多发,南方病区多以儿童发病为主。 家庭多发(familialprevelence)
在农业人口的病家具多发性,在同一家庭中发生2例病患以上的约占发病总数的三分之一,可能与同一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在外来户、贫困户、寒冷户、冒烟户及不卫生户多发。病因 克山病病因虽至今未明,但经过几代人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病因研究主要集中到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及生物病因两大方面。前者认为病区土壤化学元素的失衡通过水源、粮食作用于人体,引代谢异常,造成心肌损伤而发病。硒缺乏与克山病发病关系密切,强化补硒能预防克山病,收到较好预防效果。后者认为克山病的发生发展与病毒感染有关,特别是肠道病毒(柯萨奇B族)引起心肌损伤而发病。临床分型 克山病根据其心脏功能状态及起病缓急可分为四种临床型,各型之间可相互转化:
急型克山病:急性心功失代偿,易发生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及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患者常有头昏、恶心、呕吐、心难受、呼吸困难等症状,重者常在几小时内死亡。
亚急型克山病:现多发于南方病区,多见于小儿,主要是充血性心衰。患儿易出现萎糜不振、呼吸困难、面色灰暗、颜面浮肿。查体可见心脏扩大、肝大、奔马律。
慢型克山病:可自然发生(称自然慢型),也可由另外3种病型转化而来。其心功失代偿,呈慢性充血性心衰,主要症状为心悸、气促、肝区闷胀、浮肿。查体可见心脏向两侧扩大、心律失常、肝大、收缩期杂音等。
潜在型克山病:心功代偿良好,与正常人一样劳动、生活,只在体检时被发现。平时一般无症状,偶有气急、心悸、心难受等症状。治疗及预防 急型克山病的治疗要争分夺秒,坚持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的“三早”原则。静推大剂量维生素C(5-30克/日)、补液扩容、亚冬眠、升压等治疗心源性休克,纠正严重心律失常。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纠正心力衰竭(肺水肿)。
亚急型克山病的治疗既要注意治疗心衰又要注意纠正心源性休克。
慢型克山病的治疗要注意纠正心律失常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要坚持常年服用洋地黄及适量利尿剂。
潜在型克山病的治疗要注意加强生活指导,一般不需药物治疗。
由于开展综合预防及强化补硒,提高病区人民生活质量。当前全国病情稳定,发病率已降致历史最低水平,其中急型及亚急型克山病在北方病区已连续10年未发现新病人,但潜、慢型及南方亚急型克山病仍时有发生,还应加强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