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鼻疽是由类鼻疽假单胞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马患类鼻疽的症状与鼻疽相似。特征性病变是受害器官发生化脓性炎症和特异性肉芽肿结节。1912年由Whitmore在缅甸首次发现人的鼻疽样疾病。称为类鼻疽。本病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南亚、中西非、中美洲以及大洋洲北部等地区。我国于1975年首次在海南发现本病,进一步调查证实海南、广东、广西等地有本病存在。
类鼻疽假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形态与鼻疽假单胞菌相似,所不同的是有鞭毛能运动。本菌抗原结构复杂,与鼻疽假单胞菌有共同抗原,各种血清学试验均有交叉反应,我国研制的抗类鼻疽单克隆抗体能对这两种菌做出区别。根据不耐热抗原的有无,可将本菌分为两个血清型,I型具有耐热和不耐热抗原,主要存在亚洲;Ⅱ型只有耐热抗原,主要存在于大洋洲和非洲。我国的菌株大部分属I型。
本菌在自然条件下抵抗力较强,能在土壤和水中存活1年以上,但不耐高热和低温,常用消毒药能将其杀死。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但对强力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和磺胺嘧腚、甲氧苄氨嘧啶等较为敏感。
二、流行病学
类鼻疽假单胞菌是热带地区土壤和水中的一种常在菌,尤以死水中分离率更高。高温、湿温有利于本菌生长,因此本病的分布与气候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动物和人因接触污染的水或土壤,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也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感染。动物与人常呈隐性感染,病菌可长期存在体内。因此可随动物和人的流动将病菌带到新的地区。当动物和人受到某些诱因时,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多种哺乳动物和人都有易感性。家畜中以猪、羊最为易感,马、牛的易感性较低。灵长类动物、犬、猫、兔啮齿类及禽类也有感染的报道。
自然感染病例潜伏期不明确,病畜常无特殊的临床症状。
(1)羊:病羊体温升高,食欲减少或废绝。病羊常因肺脏发生脓肿和结节而呈现呼吸困难、增数、咳嗽、消瘦,有时跛行。若腰椎、荐椎有化脓病变时,则后躯麻痹,呈犬坐姿势,但无意识障碍。发生化脓性脑膜脑炎时,则出现神经症状。羊常在鼻粘膜上发生结节,流粘液脓性鼻汁。此外,羊的睾丸,母羊的乳房也常出现顽固性结节。
(2)马和骡:常取慢性或隐性经过,缺乏明显的症状。急性病例,则表现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有的有急性肺炎症状,有的呈现腹泻及腹痛症状。慢性病例,除上述一般症状外,有的在鼻粘膜上发生结节,流粘液脓性鼻汁。病马逐渐消瘦、下痢,偶尔在体表形成化脓病灶。
(3)猪:发病较多。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呼吸增数、咳嗽,运动失调或跛行,四肢肿胀,尿色黄并混有淡红色纤维素样物。公猪睾丸肿胀,仔猪病死率高。
(4)牛:无明显症状,但血清阳性率较高。当脊髓形成化脓灶和坏死灶时,可出现偏瘫或截瘫等症状。
(5)犬:除一般症状外,可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及阴性水肿,一肢或多肢浮肿而呈现跛行。
人患本病时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在临床可概括为三种类型: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状,病程平均约两周,病死率可达90%;亚急型和暴发型,均具有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感染,或呈现多发性脓肿,骨髓炎、前列腺炎等局部感染症状,病程由3个月至15周或更长不等;亚临床感染,其病菌可在体内长期潜伏,当宿主抵抗力下降时,可突然发病死亡。
(二)病理变化
动物和人感染类鼻疽后,受侵害脏器主要表现化脓性炎症。急性感染时,可在体内各部位发现小脓肿和坏死灶;亚急性和慢性感染病变常局限于某些器官,最常见的受侵害器官是肺脏,其次是肝、脾、淋巴结、肾、皮肤,其他如骨骼肌、关节、骨髓、睾丸、前列腺、肾上腺、脑和心肌也可见到病变。
(三)实验室检查
本病由于没有特征性症状,故确诊有赖于细菌学及免疫学诊断。其方法是细菌标本直接镜检,也可应用荧光抗体试验。分离培养可用含有孢菌素和多粘菌素的选择性培养基,最敏感的方法是通过接种仓鼠或豚鼠分离本菌。对可疑菌落用抗类鼻疽阳性血清做凝集试验,或用类鼻疽单克隆抗体做间接ELISA或IFA试验,进行鉴定。在免疫学诊断方面,常用间接血凝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变态反应多用于马和羊的诊断,马属动物感染类鼻疽时,对鼻疽菌素也呈阳性反应而干扰鼻疽检疫。此归用亲和层析纯化的类鼻疽菌素点眼和皮内试验,注射后类鼻疽感染马的皮肤增厚,其最高峰值出现在24小时后,鼻疽感染马出现在72小时后,再结合流行病学材料,可以鉴别。
对本病目前尚无可应用的疫苗。预防主要采取一般防疫卫生措施,防止污染本菌的水和土壤经损伤的皮肤、粘膜感染。病人病畜的排泄物和脓性渗出物应以漂白粉消毒。为了预防带菌动物扩散病菌,应加强动物检疫和乳肉品卫生检验,感染猪、羊的产品应高温处理或废弃。加强饲料及水源的管理,做好畜舍及环境卫生工作,消灭邻近的啮齿动物。
病人应隔离。对急性病例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治疗措施,早期选用数种敏感的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常用氯霉素、卡那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或磺胺嘧啶加TMP,为防止细菌产生抗药性,亦可交替应用。实际治疗比较有效的方案是磺胺和磺胺增效剂联合使用。目前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病死率已大为下降。
上一篇:轮状病毒感染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