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的病因

2009-12-02 www.qqyy.com A +

近年来,随着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学(16srRNA序列、DNA-DNA杂交、全DNA或基因片段、质粒等)研究的进展,旧的立克次体分类已不能完全反映立克次目中所有种属的全貌,应运而生的是根据遗传物质对立克次体进行新的分类。16srRNA序列的分析显示,立克次体可分为两个亚群,α亚群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埃立克体(Ehrlichia)、埃菲比体(Afibia)、考德里体(Cowdria)和巴通体(Bartonella);γ亚群包括柯克斯体(Coxiella)和沃巴哈体(Wolbachia)。现并已发现很多新的种属如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japonica)、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Chaffeensis)、腺热埃立克次体(EhrlichaSennetsu)、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henselae)等。罗卡利马体(Rochalimaea)的名称已为巴通体所取代,故战壕热的病原体也应改称为五日热巴通体(Bartonellaquintana)。

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主要通过体虱传播。常由于水灾、饥荒及战争等原因造成流行。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改善,医疗防疫措施加强,以及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本病已基本控制。患者为传染源,最近又有人提出某些家畜可能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贮存宿主,这个论点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体虱为本病的媒介,当患者体温升高时虱子迅速离开寻找新的宿主。立克次体只在虱子胃肠粘膜中繁殖而不侵犯唾液腺及生殖腺,因此立克次体不能经卵传给后代,亦不会在虱子叮咬时随唾液传播。立克次体在胃肠粘膜中繁殖,使粘膜细胞破裂,大量立克次体随粪便排出,虱粪或虱子被挤压碎后,立克次体可经皮肤伤口侵入人体,亦可经眼结膜或随尘土由呼吸道进入,引起传染。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2~14天,以冬、春季虱子孳生季节时发病最多。①发热期:常突起高热,于第3~4天达高峰,有腰背及四肢肌肉痛,以腓肠肌为甚。有时出现相对缓脉,颇似伤寒。第1周内多数病人有脾肿大。②出疹期:发病第4~6天,先由腋下及两胁出现皮疹,逐渐延及胸、腹、背及四肢皮肤。开始为充血性,至最盛时可见充血性皮疹下面夹杂出血性皮疹。随皮疹的出现病情加重,可有谵妄,嗜唾或昏迷,严重者出现脑膜刺激征或循环衰竭。约经4~5天,至体温下降前2~3天,皮疹转为黄棕色斑,热退后逐渐消退,少数有小片脱屑或色素沉着。③恢复期:在病程第2周末,如无其他并发症,体温逐渐下降,神志恢复,临床症状减轻。本病恢复期较长,常需1~2周,痊愈后有较长期的免疫力。

第一页1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