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方法是在中鼻甲前端稍下的鼻腔外侧壁处作一蒂部在内上方的皮瓣,并将其向内上方翻起以暴露其下方的骨质,即为鼻丘气房的前壁,用咬骨钳咬除前壁骨质进入鼻丘气房,再去除鼻丘气房的上壁和后壁,即开放了额窦的底壁和额隐窝的前壁。1.6额窦内病变情况黏膜未见明显病变109侧,黏膜较明显充血肿胀62侧,黏膜较明显息肉样变11侧。
1.7术腔填塞术腔填塞材料采用Rhino凝胶止血材料,填塞时应注意避免将填塞材料置于中鼻甲和嗅沟间,减少术后粘连的发生。
1.8术后
术后24~48h拔除鼻腔填塞物,术后5d常规应用抗生素静脉滴注,术后10d后第一次鼻内镜下清理鼻腔,其后局部类固醇激素、黏膜促排剂、定期鼻内镜下随访5~18个月。
2结果
2.1术后效果
2.1.1以主诉为依据以术后鼻塞、流涕、头痛三项症状作为生活质量改善的主要指标,治愈者31例(31%),显效者45例(45%),好转者27例(27%),基本无效者7例(7%)。
2.1.2以鼻内镜随访情况为依据①额窦口通畅,窦内无脓性分泌物者162侧(89%);②额窦口通畅,窦内可吸出脓性分泌物者10侧(5.5%);③额窦口有充血肿胀黏膜、囊泡、息肉堵塞,需反复清理者3侧(1.7%);④额窦口被瘢痕组织完全堵塞者7侧(3.8%)。墨者资讯www.cnmoker.org
2.2并发症①术后出现眶周青紫、球结膜水肿者4例,2周后症状消失;②术中出现筛前动脉损伤引起较大量出血者1例,予填塞止血;③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颅底损伤,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讨论
3.1鼻内镜下额窦炎手术的理论依据绝大部分慢性额窦炎的病因并不在额窦口及额窦中,而是由额隐窝、前筛引流不畅引起,因此基本可以认为,额窦的手术就是额隐窝的手术。导致额隐窝狭窄的主要气房有3种,为鼻丘气房、前筛气房或终末气房[1-2,7,9],上述气房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并且部分气房可侵入额窦内,其实额隐窝并不是一个真性管道,而是由鼻丘气房、前筛气房或终末气房挤压而形成的裂隙,因此鼻内镜额窦开放术的核心是将上述气房清除从而开放额窦引流通道的手术[1-4]。
3.2两种定位额窦口方式的特点
3.2.1鼻丘径路寻找额窦开口基本可以在0°鼻内窥镜下完成,使用角度镜较少,打开鼻丘前壁,再去除鼻丘气房的上壁和后壁,即开放了额窦的底壁和额隐窝的前壁,整体手术方式从前向后[1-2]。
3.2.2以钩突为标志定位额窦开口基本都需要使用30°或(和)70°内镜,以钩突上端为标志,在其外侧或内侧寻找额窦口或终末隐窝,整体手术方式由下向上,必需使用角度镜才能明视下确切地找到额窦口[1-2]。墨者资讯www.cnmoker.org
由此可见,鼻丘径路由于使用带角度鼻内镜较少,操作方向从前向后,相对较容易。相比较而言,以钩突为标志的手术,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对局部解剖的理解要求更高。但其实两者又密不可分,鼻丘径路手术需要通过对钩突上端的附着位置来判断探查额窦口,而钩突标志手术也需要通过清除鼻丘气房上壁和后壁来扩大额窦引流通道。所以术者在手术前应仔细阅读CT片,对患者鼻额区解剖结构在心中作出一幅三维立体图像,才能灵活运用上述两种方法,在术中准确定位额窦开口,提高额窦开放的成功率。
3.3术中需注意的问题
3.3.1术中出现额窦口定位困难时如既往有鼻内镜手术史,术后复发,钩突已被切除,CT提示OMC区病变严重伴骨质增生,且鼻丘气房较小者,因定位困难,可采取经额窦前壁作穿刺入额窦内后置入一小管,通过经小管注生理盐水来辅助术中定位额窦开口。这种方法简单、准确、有效、安全。
3.3.2黏膜保护问题鼻窦炎手术中黏膜的保护对于手术的成功及术后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更多的黏膜损伤和骨质暴露意味着修复过程中出现肉芽和瘢痕的趋势也明显。额窦开放术与筛窦、上颌窦、蝶窦开放术有两点重要的不同点:一是术中额窦口一般并不开大;二是额窦是惟一具有窦内粘液再循环的鼻窦,在额隐窝只有外侧壁的黏膜纤毛向下传输,术中必须重点保护,避免额窦口黏膜环形损伤导致术后瘢痕增生堵塞窦口,上述两点就决定了额窦手术中对黏膜保护的要求要比其他鼻窦严格得多。
墨者资讯www.cnmok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