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手术操作
①切口将术前剪好的额窦鼻额位X线片盖于额部,在皮肤上用龙胆紫液描绘额窦界限。自内眦上1cm,向外达额窦外缘,做弧形切口。若为双侧额窦手术,可将切口向对侧延长,在鼻根做横切口。若额窦很大且系双侧手术,可采用发际切口,将皮瓣下翻,以使局部不留瘢痕并充分暴露,注意不要切透骨衣。
②分离皮片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肌层,分离皮片,充分暴露全部额窦并稍向外剥离。
③骨膜切口将已消毒的额窦外形胶片置于骨膜相应部位,标明额窦位置和形状,沿额窦轮廓做骨膜切口,保留眶上缘骨膜,用剥离器将切口处骨膜稍加分离约0.5cm。
④翻转骨瓣于骨膜切口处,用小圆钻头钻一排小孔,孔间距离约0.5cm。每钻开一孔,即用探针探查窦腔范围,然后继续向两侧钻孔,直至眶上缘。注意钻孔勿超过额窦范围,以免误入颅内。用小平凿或线锯断开各孔间的骨质,注意用凿方向要向窦腔中央倾斜,以使骨瓣边缘呈斜面,有利于骨瓣复位后的接合,并可防止骨瓣下陷。眶上缘骨质较厚,凿断时需稍加用力。然后把骨膜剥离器或平凿伸入额窦腔内,将骨瓣轻轻撬起并翻转向下。额窦底部骨壁甚薄,在翻转骨瓣时即可发生整齐的线状骨折,使额窦腔完全暴露。[美食中国]
⑤清除窦内粘膜用剥离器和纱布去除窦内全部粘膜,包括骨瓣上的粘膜。对鼻额管处的粘膜,需做筒状剥离,并将其向下翻转,推向鼻腔侧,使二者粘连闭合。用磨光钻头轻磨窦内骨皮质表面,以去除残留粘膜,使成粗糙骨面,可增加移植脂肪的血液供应。用手术显微镜观察有无残余粘膜,若仍有粘膜存在,需在镜下予以彻底清除,以免手术后发生额窦粘液囊肿。
⑥填充脂肪自左下腹取皮下脂肪,混以40万U青霉素粉剂(术前皮试阴性者),填充于窦腔内。
⑦将骨瓣复位。
⑧骨膜、皮下、皮肤,分别以肠线和丝线逐层间断缝合,不置引流,前额加压包扎。
(6)术后处理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10~14天,5~7天拆线,并解除压迫绷带。
3.鼻窦内窥镜下进路本法是近20年来开展的新技术,其原理是使各鼻窦开口保持充分的通气和引流,窦内粘膜炎症可以逐渐消退。治疗慢性额窦炎时,必须清除前组和中组筛窦病变。
(1)术前准备病人准备和手术器械准备,均与纤维鼻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相同。
(2)体位与麻醉
①体位取仰卧位。
②麻醉先用2%地卡因15ml,加0.1%肾上腺素2ml,分两次对中鼻道、嗅裂及整个鼻腔行表面麻醉,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术中出血。然后用1%利多卡因加少许肾上腺素在中鼻甲和鼻丘处行粘膜下浸润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