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额窦炎多是急性额窦炎发病30天后炎症仍迁延不愈者。常在一定条件下急性发作,并常伴有慢性筛窦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1、急性额窦炎未能及时处理或治疗不当,使粘膜严重破坏,失去正常功能,而变为慢性炎症。
2、变态反应性额窦炎、鼻额管粘膜水肿、纤毛输送功能降低,使急性炎症时的引流受阻,而变为慢性炎症。
3、鼻中隔高位弯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鼻道窦口复合体引流受阻。
4、气压性损伤,如航空速降、游泳跳水、潜水作业,均可引起额窦慢性感染。
5、全身因素,如免疫功能降低,糖尿病,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
病理改变
病理变化与慢性上颌窦炎大致相似,有粘膜增厚、纤毛消失、窦腔蓄脓,变态反应性炎症者有粘膜水肿,有息肉性变。所不同者,慢性额窦炎因引流不畅,易发生骨炎及骨髓炎,可在其前壁和底部产生瘘管,不断排脓,瘘孔多在眶的内上壁,于上眼睑处可见瘢痕形成。
临床表现
前额部闷胀,患侧较明显。若额窦引流受阻,可出现头痛,可有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射性头痛,鼻塞明显,常在上午较重,也可有持续性患侧鼻塞。鼻分泌物为粘脓性或脓性,以上午较多,常与头位引流有关。嗅觉减退。若有额骨骨髓炎,可形成额部流脓瘘管,多位于额窦前壁及其底部,该处骨壁中含有骨髓。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前鼻镜检查可见粘膜充血,中鼻道前上方有脓性分泌物。上颌窦炎的脓液多在中鼻道的后下方,筛窦炎可见中鼻道与嗅裂存有脓性分泌物,可资鉴别。
二、头位试验前鼻镜检查未见脓性分泌物时,可用1%麻黄素收缩中鼻甲和中鼻道粘膜,然后保持头正中位5分钟,再次检查鼻腔,看中鼻道有无脓液出现。伴有上颌窦炎时,可先行上颌窦穿刺冲洗,将脓液清除,然后再行头位性引流,以判断额窦炎的存在。
三、额窦X线摄片取鼻额位和侧位,比较双侧额窦透光度,判断其中病变。双侧额窦大小不对称属正常情况,与诊断额窦炎无关。发育良好的额窦可有骨隔,亦属正常现象。
四、CT扫描采用冠状面和轴位扫描,可显示额窦大小及范围、前后骨壁情况和窦腔内粘膜内无增厚。
一、非手术疗法包括用鼻粘膜血管收缩剂和抗生素滴鼻、置换术、理疗等,仅对早期轻症可能有效。
二、鼻内手术包括矫正鼻中隔高位弯曲、鼻息肉切除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等。此种手术适用于慢性化脓性额窦炎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但有额窦外伤史、额窦炎并发症史者不宜采用。此种手术也称为辅助性手术。
三、额窦鼻内手术患者仰卧,鼻内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在鼻外侧壁鼻根处行“V”形切口,剥离粘膜,切除钩突,开放前组筛窦。若中鼻甲肥大,应先行中鼻甲骨折移位,或做中鼻甲部分切除,凿去上颌突后缘,扩大鼻额管。手术中应注意鼻额管内后侧的筛板,术后复位粘膜瓣,额窦可用6mm的硅胶管引流,6日后进行冲洗。此手术操作比较简单。粘膜损伤较少,比较安全,不易造成鼻额管狭窄,而且额部不遗留瘢痕,不必要做更为复杂的鼻内额筛窦手术。若效果不佳,可行额窦鼻外手术。
四、鼻外手术(额窦根治术)
1、Lynch手术
(1)适应症
①鼻内手术及额窦鼻内手术无效者;
②慢性额窦炎并发骨髓炎或瘘管者;
③慢性额窦炎有眶内或颅内并发症者;
④霉菌性额窦炎;
⑤额窦内异物,额窦骨折。
(2)手术操作患者仰卧,面部用酒精消毒,鼻腔粘膜行表面麻醉,内眦部及眉弓用1%普罗卡因或利多卡因加数滴0.1%肾上腺素行浸润麻醉,不剃眉毛,不用手术巾铺盖患侧眼球,以便术中随时观察力和眼部情况。
沿眉毛切开,其内侧端转向上颌骨额突内眦平面稍下,剥离骨膜时勿伤及眶壁,仔细剥开泪囊及眶内上角约0.5cm深的上斜肌滑车,并将其移向内侧,盖一小块纱布条保护之。处理妥当后,向内暴露泪骨和筛骨纸板,结扎筛前动脉。凿去额窦底部,进入额窦,剥离并去除病变粘膜,凿上额骨额突、泪骨和筛骨纸板,完成筛窦开放术。必要时可再凿开蝶窦前壁以利蝶窦引流,治疗其中的炎症。最后的插入0.6cm粗的硅胶引流管,皮肤和皮下组织分两层用丝线缝合,在缝合切口之前需注意将上斜肌滑车恢复原位,以免术后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