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2009-12-02 www.gjyx.com A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字体:小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未知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7-27一、定义:它是多种因素造成、表现为广泛的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并由此引起的循环和内脏器官功能障碍。
二、临床表现:DIC虽然是由多种不同原因引起,但产生的病理和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主要是栓塞、休克、溶血及出血。(病理过程为凝血、休克、出血、溶血。)
1.栓塞:DIC早期高凝状态主要损害是栓塞。广泛微血管内栓塞阻碍血流,致使受累器官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功能减退,甚至组织坏死。A.皮肤栓塞:形成大面积淤斑、出血点。B.消化道栓塞:胃肠道粘膜坏死,可引起消化道出血。C.肾脏广泛栓塞:可出现血尿、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D.肾上腺皮质栓塞:产生出血坏死。E.肺栓塞:可见肺出血、大量咯血、发生急性呼吸衰竭。F.脑栓塞:发生惊厥、昏迷。G.肝栓塞:可出现黄疸、肝大、腹痛、腹水及转氨酶升高。H.胰腺栓塞:可致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I.四肢栓塞:四肢末端发生坏死。
2.休克:略。
3.溶血:临床可见黄疸、血红蛋白尿和发热。
4.出血:DIC早期高凝状态主要损害是栓塞:(肺、脑)可迅速死亡而无出血。中后期因发生消耗性凝血机制障碍和纤溶亢进才发生出血。
三、诊断:
1.有DIC的诱因:如重症感染、休克、创伤等。
2.临床症状:出血、休克、栓塞、溶血。
3.实验室检查:a.血小板减少:总数小于十万。B.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正常值12秒,异常大于15秒,与正常人对比大于3秒。新生儿正常值为16~31秒。C.纤维蛋白原减少:小于160mg/dl(正常200~400mg/dl)D.试管法凝血时间异常:正常值5~12分,高凝状态小于3分,低凝状态大于12分。以上四项有三项异常,即可诊断。如仅有两项异常,则需再加一项纤溶亢进指标:(a).凝血酶凝结时间异常:正常值20秒,异常大于25秒,或与正常人对照大于3秒。(B).三P试验:阳性。(C).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小于2小时。(D).全血块溶解时间缩短:正常24小时内不溶解,DIC时0.5~1小时内溶解,反映纤溶亢进。(E).Fi试验:正常小于1:8,异常大于1:16.(F).FDP测定:正常人定性试验阴性,定量小于10ug%.免疫法(F试验)正常值小于等于1:8,大于1:8为异常。
四、治疗:
1.去除诱因
2.改善微循环:(1)低分子右旋糖酐:首次量10ml/kg快速滴注,以后每次5ml/kg,每6小时一次,每日总量30ml/kg.(2)山莨菪碱(654-2):每次1mg/kg,每日3~4次静脉滴注。(3)酚妥拉明:0.5~1mg/kg,最大量不超过10mg,每4~6小时1次。
3.抗凝治疗:(1)肝素:剂量及用法:(a).高凝阶段:试管法凝血时间小于3分(实用儿科学定为5分),没有出血现象,有时可见瘀斑,以肝素治疗为主,每次1mg/kg,每4~6小时一次,静脉滴注或静注。此时禁忌输血,输血会加重DIC.(B).低凝阶段:试管法凝血时间大于12分,有轻度出血现象,此时继续用肝素治疗,并输新鲜血一次,10ml/kg,以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c).纤溶亢进阶段:出血不止,此时治疗以止血为主,采用6-氨基己酸以及其他多种止血药,输新鲜血或补充各种缺乏的凝血因子。停用肝素或同时用小剂量(0.25mg/kg)以抗凝。6-氨基己酸剂量每次0.1g/kg.对羧基苄氨每次8~12mg/kg,止血环酸每次10mg/kg.以上药物任选一种加入小壶静滴。每4~6小时一次,维持试管法凝血时间在17~20分钟(国外主张30分钟,国内大部分主张15~18分钟)。达不到此时间要加大肝素用量。只要凝血因子补足,则应用肝素不会加重出血。若用肝素后病情加重,出血更著应即用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10%葡萄糖20ml静滴。若试管法凝血时间大于2小时,说明肝素过量。此时加用鱼精蛋白,1毫克对抗1毫克肝素,其用量与最后一次肝素相等。(2)禁忌症为原有出血、溃疡、创面未愈合者。(3)疗效判断及停药指征:出血停止、血压稳定、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24小时即可恢复正常)、纤维蛋白原增加(需要1~3天)、血小板上升(恢复较慢需要数天到数周),优球蛋白溶解实验12~72小时内恢复正常。表示DIC已经稳定,可逐渐停药,但不能突然停药。用药时间一般可持续3~7天。急性病如流脑24小时即可停药。
4.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潘生丁10毫克/公斤/日,加入葡萄糖中静脉滴注或分3次口服;阿斯匹林:10~20毫克/公斤/次,每日3次,两种药物可联合应用,不需要化验指标监测。
5.促纤维蛋白溶解剂:链激酶:系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一种激酶,此酶水解纤维蛋白使血栓内部发生崩解,病程后期继发纤溶亢进时不应使用。剂量及用法:先用50~100万单位(成人)位进入人体内中和抗体(个体差异很大)。加入液体50~100毫升,30分钟静脉滴入。以后再静点2.5~15万单位,视病人情况调整剂量,最好在肝素应用后6~12小时,血栓能阻碍供血、供氧的情况下。小儿剂量酌减,用药后出血明显可静注6-氨基己酸。少数病人可发生过敏反应,如:寒战、发热、血清样反应,可在用药前先用非那根预防。
原文作者引用网站原文链接原创时间推荐指数

推荐网站:【重症医学网】

版权申明本文章版权属于原网站所有,详见原网站。以上信息如有出入,请及时联系站长。文章录入:vancom责任编辑:vancom上一篇文章: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下一篇文章: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