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母婴病死率较高,现对我院5例产科DIC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分娩 1.2诊断标准采用1997年中华血液学会提出的DIC诊断标准[1]。实验室检查:纤维蛋白原下降<2.0g/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4s,血小板下降<80×109/L,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0s。 1.3诱发因素5例DIC中,重度妊高征3例,感染性流产1例,死胎、胎盘早剥1例。 1.4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休克。出血量1500ml2例,2000ml、2200ml、2500ml各1例。皮下瘀血2例,肉眼血尿1例,1例出血不止给予清宫术及宫腔填塞效果不佳,5例都不能诊断贫血,3例重度,2例中度。
1.5治疗 1.5.1原发病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重度妊高征3例,死胎、胎盘早剥1例,给予产钳助产术或剖宫产术,尽快结束分娩。感染性流产1例给予 1.5.2抗凝及抗纤溶药物应用及补充凝血因子明确DIC后,5例DIC患者给予止血环酸0.25~0.5g+止血敏2.0~3.0g,1例给予肝素0.25g皮下注射,1~2次/d。5例给予输新鲜血1000~2000ml不等,并输入血浆200~400ml及冷沉淀1~2u不等。 1.5.3其他治疗措施高流量吸氧,全部足量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对症使用强心、利尿、保护心肾功能、抗休克等治疗,2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1.6围生期结局5例患者都治愈,无孕产妇死亡,新生儿3例均存活,发生DIC前行剖宫产术,并保留子宫,1例死胎,胎盘早剥给予小剖宫产术,发现部分胎盘卒中仍予局部可吸收线缝合,仍保留了子宫。
2讨论 2.1早期诊断是关键产科DIC常见诱因有胎盘早剥、死胎、感染性流产、产后出血、休克、羊水栓塞、重度妊高征、妊娠合并肝炎等,任何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组织损伤和有促凝物质进入微循环者都可能诱发DIC,对有可能发生DIC的患者要加强监护。 2.2祛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阻断内、外源及促凝物质入血,是预防和终止DIC的关键[2],重症患者应尽快结束分娩,补充血容量,进行有效的抗休克治疗,感染后流产应用适量广谱抗生素及清除子宫内妊娠物,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疏通微循环,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及时行介入栓塞治疗或子宫切除术,重度孕高征患者防止产后出血,早期应用抗凝血及止血,降低血黏度,改善高凝状态,降压补充蛋白及血容量,利尿、保护心肾功能等治疗,防止DIC发生及脏器功能衰竭。 2.3肝素及抗凝药物肝素是常用而有效的抗凝剂,其作用是阻断凝血过程,防止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消耗。但对已经形成的微血栓无效[2]。肝素的应用要结合DIC的诱发疾病和发展而定。如本组应用肝素1例为重度妊高征患者,用药方法为小剂量皮下注射0.25mg,1~2次/d给药。但对已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而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来说应用肝素后加重出血,故一般不用。切除子宫后栓塞治疗均不用肝素。抗纤溶药物的应用适用于DIC晚期,继发纤溶亢进期。我院常用的止血环酸其毒性低,不易形成血栓,用法为0.25~0.5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或20ml中缓慢静推。 2.4凝血因子的补充消耗性低凝血期是补充凝血因子的适当时机,补充新鲜血液除补充血容量外,还能补充DIC时所消耗的各
【参考文献】 1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有关出凝血疾病的诊断标准.中华血液学杂志,1997,3:183.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17. (编辑:乔晓)
作者单位:839000新疆哈密地区中心医院妇产科 839000哈密红星一场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