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面神经疾病;神经炎;电脑感应;针刺疗法
面神经炎又称Bell麻痹,是指急性非化脓性的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症所引起的四周性面神经麻痹,病因不清。70%以上的病例有面部受凉而引起的病史,发病年龄以20~40岁最多,临床表现为忽然发病,患者额纹消失,眼睛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面部表情肌肉瘫痪的症状与体征。1998―2005年,我科采用电脑感应配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50例,并与全天麻丸、地巴唑等治疗40例对照观察,现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0例均为本院理疗科门诊患者,均单侧发病,随机为2组。治疗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10岁;病程1~20日。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2岁;病程1~20日。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参照《实用神经病学》[1]确定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1.3.1治疗组SW500短波加DZG-A型电脑直流感应治疗仪并针刺。SW500短波:患者头面部置于两圆盘电极之间,将治疗模式设定在脉冲模式,频率调节选择在60Hz,治疗时间为每次12min。DZG-A型的电脑感应:把预备好的消毒棉垫附在电极板上,固定于患者面部及耳后乳突处,选择17号处方,按功能键将感应治疗调至以人感觉耐受为度,直流治疗量为0,每次治疗时间为20min,每日1次。5~7日后针刺主穴:患侧下关、听宫、地仓、颊车、阳白、四白、攒竹、翳风、人中、迎香。配穴:合谷、太冲。平补平泻,每日1次。本病初起时针刺不宜过强,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做按摩和热敷。在15日以上者可透穴治疗,如颊车透地仓、四白透巨骨羽人彡、阳白透鱼腰、口禾骨羽人彡透迎香等。1.3.2对照组意大利SW500短波治疗方法同上。全天麻丸10g,每日2次口服;地巴唑10mg,每日2次口服;地塞米松0.25g,每日2次口服;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各2mL,每日1次肌肉注射。1.3.3疗程2组均10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3日,2~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4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额纹对称,口角端正,面肌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额纹显露,鼻唇沟变浅;有效:笑时口角稍微歪斜,外观轻度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结果2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2组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13讨论面神经炎是以口角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临床常见病,中医学认为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表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面络受损,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以致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故取风池、翳风疏散风邪,其中翳风祛风止痛,适用于初病耳后乳突痛;颊车、地仓平刺透穴以推动经气;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法,合谷善治头面诸疾,太冲用泻法治口歪斜最为有效。再随证配穴效果更佳。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炎最常见病因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面神经水肿为其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同时可有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神经髓鞘或轴突变性面神经受损后神经内压变化是面神经病变观察的重要特征之一[2]。陈兵等[3]研究发现面神经损伤后第3日,面神经内压明显升高,伤后1周末达高峰,为正常的4~5倍,面神经内压的升高与神经水肿有关。面神经损伤的早期大约为生理或功能麻痹,为可逆性传导阻滞,此时神经冲动的传导被阻而远侧的轴索无变性,此时尽快解除面神经受压,对缓解面瘫症状尤为重要。现代临床研究证实,电脑感应、短波可以使微循环中的粒线流加速,红细胞集聚化解,红细胞往返活跃,血氧含量增加,微循环淤滞改善,血管渗出减少,减轻并消除局部淤血、水肿,减轻面神经受压,从而有利于面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更可有效的改善血循环,加快组织水肿的消除,从而缓解面神经在茎乳突孔内的受压[4]。针刺疗法及物理因子疗法对急性面神经炎是一种较为安全方便、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何家荣,马云祥.实用神经医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12[2]孙怡,杨任民.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36[3]陈兵,王正敏.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内压的变化[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38-340[4]吴峻,沈晓柔.刺血治疗前后微循环变化33例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55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