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的史诗本书源于严歌苓至为熟悉与伤感的童年记忆,塑造了一个...焰娘生死相随,心心相依,为他,她甘之如饴!受再多的苦,...少年四大名捕...我们四大名捕的宗旨是:为正义而战,锄暴安良,去恶扶...曼珠沙华一次错误的牵手,一个荒谬的决定,造就一个恶魔的灵魂...武圣门一位自幼身中剧毒的少年,在求助各派宗主无望之下,终...你是一条河琐碎的生活片段,可她一样能把你带进去读,让你感动,...周渔的火车周渔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性,她每周都要乘火车到省城看...关注健康关注内分泌疾病>>第四章尿崩症作者:/类别:畅销最后更新时间:2008-07-2114:43:10内容:
1.症状尿崩症是指血管加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又称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或肾脏对血管加压素反应缺陷(又称肾性尿崩症)而引起的一组症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原发性:约占1/3~1/2不等。通常在儿童起病,很少(<20%=伴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2.继发性尿崩症:发生于下丘脑或垂体新生物或侵入性损害,包括:嫌色细胞瘤、颅咽管瘤、胚胎瘤、松果体瘤、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白血病、组织细胞病、类肉瘤、黄色瘤、结节病以及脑部感染性疾病(结核、梅毒、血管病变)等。
3.遗传性尿崩症:遗传性尿崩症十分少见。
4.物理性损伤:常见于脑部尤其是垂体、下丘脑部位的手术、同位素治疗后,严重的脑外伤后。
妊娠期间可出现尿崩症症状,分娩后数天症状消失。
垂体性尿崩症可见于任何年龄,通常在儿童期或成年早期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2:1。一般起病日期明确。大多数病人均有多饮、烦渴、多尿。夜尿显著,尿量比较固定,一般4L/d以上,最多不超过18L/d,但也有报道达40L/d者。尿经重小于1.006,部分性尿崩症在严重脱水时可达1.010。尿渗透压多数<200mOsm/kg?H2O。口渴常严重,渴觉中枢正常者入水量与出水量大致相等。一般尿崩症者喜冷饮。如饮水不受限制,仅影响睡眠,引起体力软弱。智力,体格发育接近正常。烦渴、多尿在劳累、感染、月经周期和妊娠期可以加重。
具体表现如下:1.中枢性尿崩症可见于任何年龄,通常在儿童期或成年早期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见。大多数病人有多饮、烦渴、多尿等症状,一般常喜冷饮,如果饮水不受限制,仅影响睡眠,引起体力下降。智力、体格发育接近正常。劳累、感染、月经期和妊娠期可使上述症状加重。
夜尿显著增多,尿量常大于4升/天,最多者可有达到18升/天。尿比重比较固定,小于1.010,呈持续性低比重尿。尿渗透压,多数小于200毫摩尔/升。
2.遗传性尿崩症患者,常于幼年起病,因渴觉中枢发育不全,可引起严重脱水和高钠血症,常危及生命。
3.肿瘤、颅脑外伤或手术等损伤渴觉中枢时,除了定位症状外,也可出现高钠血症。严重高钠血症可表现为谵妄、痉挛、呕吐等。
4.当尿崩症合并腺垂体功能不全时,尿崩症症状会减轻,糖(盐)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症状再出现或加重。
而中医则对其分析如下:1.肺胃热盛症状:烦渴多饮多尿,消谷善饥,便秘。舌红,苔燥黄,脉洪数或细数。
证候分析:心胃之火熏蒸,致肺燥津伤,肺阴亏耗,水津不布测烦渴多饮以自救;肺燥金桔,金水不能相生,有开无合,关门不固则饮多尿多;胃火旺盛,则消谷善饥;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亏损,肠腑失润,则燥结便秘;舌红、苔燥黄,为火热伤津之象,病初热盛为洪数脉,病情发展,伤及阴津,则为细数脉。
2.中阳虚弱症状:面白少华,昏倦乏力,纳呆,口渴多饮,小便频数,溲清如水。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证候分析:“阳气者,若天与日”,脾胃阳虚,运化失常,不能化生气血测纳呆,面白少华,昏倦乏力;津液失于气化,降而不升,则口干多饮,小便频数,溲清如水;舌淡,苔白腻,脉细弱,为中阳虚弱之征。
3.肾阴亏损症状:尿频量多,口唇干燥多饮,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腰膝酸软。舌红,苔薄少,脉沉细数。
证候分析:肾藏精,主固摄,为人体阴液之本。
肾虚失固,则尿频量多;阴津流失,肾阴亏损,水失资源,不能上承,则口唇干燥多饮;阴精虚少,机体失于充养,则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腰为肾之腑,肾主骨,肾虚则腰膝酸软;舌红,苔薄少,脉沉细或数,均为肾阴亏损,或阴虚内热之象。
4.气阴两虚症状:消瘦乏力,自汗气短,口干舌燥,多饮多尿,腰酸,或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舌嫩红,苔薄白少津,或少苦,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阴两虚,可见消瘦乏力,自汗气短;肺胃阴虚,肾虚失调,则日于舌燥,多饮多尿,腰酸;阴虚内热测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舌嫩红,苔薄白少津,或少苦,脉细弱,均为气阴两虚之征。
5.阴阳两虚症状:口于多饮,皮肤干燥,消瘦,饮一溲一,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形寒肢冷,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或沉微。
证候分析:阴阳互相依存,阴虚日久,必损及阳,阴阳俱虚;肺胃肾阴虚,则见口干多饮,皮肤干燥,消瘦;肾阳虚,不能气化津液,则饮一溲一;肾虚于下,则腰膝酸软;命门火衰,则阳痿、早泄;阳虚不能温运,则形寒肢冷,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或沉微,均为阴阳俱虚之征。
2.原因尿崩症一般分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两种。
1.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合成和释放减少,造成尿液浓缩障碍。表现为多饮、多尿、大量低渗尿,血浆精氨酸血管加压素水平降低。应用外源性精氨酸血管加压素有效。
常见原因:约30%的病人为原发性尿崩症(原因不明或特发性);25%与脑部、垂体、下丘脑部位的肿瘤有关(包括良性、恶性肿瘤);16%继发于脑部创伤;20%发生于颅部手术后。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极为罕见。
2.肾性尿崩症:症状与中枢性尿崩症相似,但对外源性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缺乏反应,血浆精氨酸血管加压素水平正常或升高。
常见病因有:遗传(如X性联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间质性肾炎、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钙血症等)、药物中毒(如锂盐、去甲金霉素等)、妊娠等。
3.治疗西医治疗原发性垂体性尿崩症采用替代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替代治疗用于完全性垂体性尿崩症,加压素制剂有下列各种剂型:1.水剂加压素皮下注射,每次5~10U,作用时间仅4~6小时,适用于诊断和暂时尿崩症的治疗。
2.长效尿崩停为油剂注射液,每ml含5U,从0.1ml起,逐步增至0.5~0.7ml/次。深部肌肉注射1次可维持3~5天,切勿过量以引起水中毒。
3.粉剂尿崩停每次鼻吸入20~50mg,4~6小时1次。长期应用可引起慢性鼻炎而影响吸收。
4.人工合成DDAVP(1-脱氨-8-右旋精氨酶血管加压素)抗利尿作用较强,作用时间长,无升压副作用。可由鼻粘膜吸入,每日2次,每次10~20μg。可用于妊娠尿崩症。
5.新抗利尿素纸片每片含ADH10μg,可日间或睡前舌下含化,有一定疗效。
口服药适用于部分性尿崩症,可供选择的有:(1)双氢克尿塞:每次25mg,每日3次,作为盐利尿剂可造成轻度失盐。可能一方面血容量减少刺激ADH分泌与释放,另一方面增加近曲小管对水分的再吸收,但确切机理尚不明。对肾性尿崩症也有效。服药时宜低盐饮食,忌咖啡、可可类饮料。
(2)氯磺丙脲:体外试验可增加血管加压素的外周作用。可能增加远曲小管cAMP的形成,也可能增加ADH的释放,但对肾性尿崩症无效。用量为0.125~0.25g,每日1~2次,服药后24小时起作用,尿量减少。副作用为低血糖、白细胞减少或肝功能损害,与双氢克尿塞合用可减少低血糖反应。
(3)安妥明:药理作用可能是增加ADH释放。与DDAVP合用可对抗耐药。用量0.2~0.5g/次,每日3次。长期应用有肝损害、肌炎及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
对各种类型症状严重的尿崩症患者,都应及时纠正高钠血症,积极治疗高渗性脑病,正确补充水分,恢复正常血浆渗透压。
纠正高渗状态不宜过快,如果原来的高渗透压下降太快,容易引起脑水肿。液体的补充速度以血清钠每2个小时下降1毫摩尔/升为宜。究竟补充哪一种液体,可根据以下因素进行选择:有无循环衰竭,高钠血症发展的速度和程度。
如果有循环衰竭或严重高钠血症,可输注低渗盐水,意识清醒者可经口服;如不存在循环衰竭仅有高钠血症者,可输注5%的葡萄糖溶液,输注速度要慢,以避免高血糖发生和渗透性利尿;但对于严重高钠血伴循环衰竭逐渐发展超过24小时者,应补充等渗溶液。其原因有二:其一,等渗溶液也能相对稀释高渗状态时的细胞外液,以减少渗透压下降过快导致的脑水肿;其次,等渗溶液也可有效地恢复血容量。
不同病型的尿崩症有不同的治疗方法:1.中枢性尿崩症的长期治疗:(1)水剂加压素:每次5~10U,皮下注射,每日3~4次,适用于脑部外伤,术后出现病变者;(2)粉剂尿崩停:赖氨酸加压素是一种鼻腔喷雾剂,使用一次可维持4~6小时的抗利尿作用。
(3)长效尿崩停:是鞣酸加压素制剂,需深部肌肉注射,从小剂量开始,初始剂量为每日1.5单位,剂量应根据尿量逐步调整。
(4)1-脱氨-8右旋-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去氨加压素):是目前最理想的抗利尿剂,大多数患者可维持12~24小时,有口服型、鼻喷剂与注射剂三种。
(5)其他口服药物:具有残存精氨酸血管加压素释放功能的尿崩症病人,可能对某些口服的非激素制剂有疗效,如氯磺丙脲、氢氯噻嗪等。前者抗利尿作用可持续24小时,但对肾性尿崩症无效,同时它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因此服药时必须按时进餐,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而氢氯噻嗪对中枢性和肾性尿崩症均有效,与氯磺丙脲合用有协同作用。
(6)继发性中枢性尿崩症:首先要考虑病因治疗,如不能根治,可选择上述药物治疗。
2.肾性尿崩症的长期治疗:肾性尿崩症,对外源性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均无效,目前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但可采用以下方法控制症状:(1)恰当的补充水分,避免高渗状态和高渗脑病。
(2)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每日50~100毫克,分三次服用,但必须低盐饮食,限制氯化钠摄入,可使尿量明显减少。由于该药有明显的排钾作用,长期服用时,应定期检测血钾浓度,防止低钾血症。
(3)咪吡嗪:与氢氯噻嗪联合应用可避免低钾血症。咪吡嗪用于锂盐诱导的肾性尿崩症时,有特异疗效。
中医则采用以下治疗方法:1.肺胃热盛治则: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方药:白虎汤加减。
石膏30克(先下)知母9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9克甘草3克。
随症加减:烦渴不止,神疲乏力者,加人参6克,以益气生津;多食易饥者,加黄连3克、栀于6克,以苦寒清胃火;便秘者,加生地15克、玄参15克,以清润通便;多尿者,加桑嫖蛸9克、金樱子9克、覆盆子9克,以益肾固涩。
2.中阳虚弱治则:通阳化气健脾生津。
方药:五苓散加减。
茯苓9克猪苓9克白术9克泽泻9克桂枝9克党参12克沙参12克山药12克随症加减:倦怠乏力明显者,加人参9克,以益气健脾;肢冷便溏者,加附子9克、干姜3克,以温中健脾。
3.肾阴亏损治则:滋肾养阴,生津止渴。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12克山药12克山茱萸10克龟版15克天冬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牡蛎30克随症加减:内热明显,烦热盗汗者,改熟地为生地12克,并加黄柏9克、知母9克,以滋肾清热;尿频量多者,加益智仁9克、桑嫖蛸12克,以益肾缩尿。
4.气阴两虚治则:益气养阴,滋肾固精。
方药: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党参12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生地12克山药12克山茱萸9克茯苓9克泽泻9克随症加减:多汗、心悸者,加龙骨、牡蛎各30克,以敛汗镇心;口渴烦热者,加石膏30克(先下)、知母9克,以清热生津除烦;大便秘结者,加玄参15克,以滋阴润肠;气虚甚者,加人参9克、黄茂15克,以补元气。
5.阴阳两虚治则:温肾滋阴,缩尿升津。
方药:金匾肾气丸加减。
附子9克肉桂粉2克(兑服)生地9克熟地9克山药15克山茱萸9克茯苓9克泽泻9克金樱子9克覆盆子9克随症加减:乏力气短者,加黄芪15克、党参12克,以益气补虚;阳痿、早泄者,加仙茅9克、仙灵脾9克、菟丝子9克,以温肾助阳。
中成药:1.知柏地黄九每次6克,每日3次。
2.金匮肾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简便方:生晒参9克、石斛30克、山药15克、牡蛎30克,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尿崩症口渴多尿,体虚乏力者。
以下则是患者的一些日常调养法:1.起居调养法尿崩症患者由于多尿,而产生烦渴、多饮,情绪较易烦乱不安,引起病情波动,所以应注意控制情绪,尽量保持平和,可通过读书、听音乐、交谈等分散注意力,避免烦乱情绪。同时,还应注意休息,切忌过度疲劳,由于夜间排尿次数增多而影响睡眠,所以患者尤应注意加强休息。
2.饮食调养法由于排尿增多,易导致失水、失钾,所以应给患者补充足量饮水,在饮食上少食盐,适当限制钠的摄入;禁忌饮茶、饮咖啡。但是在给予抗利尿激素治疗时,也要防止饮水过量而致水中毒。平日宜进食滋补性食物,忌食辛辣之品以及赤小豆、冬瓜、田螺等利水食品。
3.针灸调养法(1)体针①取肾俞、三焦俞、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神庭诸穴,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可配合温针法或加用艾条灸。背俞穴以及关元、气海穴均应使针感达生殖器。
②取睛明穴,提插捻转,注意手法宜轻,进针不宜过深。
(2)耳针在耳部取脑点、内分泌、交感、神门、肾、膀胱,每次选2~3穴,留针20~30分钟,或埋针,或以王不留行籽用胶布粘在上述穴位上,每日按压5~7次。
4.推拿调养法患者坐位。医者以双手拇指点按三焦俞、肾俞;将手掌平放于腰部命门处,快速横行往返搓之,以患者小腹有微温热感为宜。
医者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另一手在患者手臂内侧从腋部顺行向下揉拿,至腕部,来回往返3~5次,最后点按少商、尺泽。每穴约1分钟。
患者仰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与余四指对合着力于双下肢内侧,自上而下,均匀施力,自腹股沟向下顺序提拿至内踝,往返3~5次,注意切忌抓拿,避免伤及皮表。最后点按三阴交、太溪、照海,每穴约1分钟。
4.预防对尿崩症的预防与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避免长期精神刺激。长期精神刺激(如恐吓、忧伤、焦虑或清神紧张等)可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进而引起内分泌失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更加来足,尿量更多,使本病更加严重。
2.避免食用高蛋白、高脂肪辛辣和含盐过高的食品及烟酒。因为这些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兴奋大脑口渴中枢;并且易助火生热,化燥伤阴,加重本病烦渴等症状。
3.忌饮茶叶与咖啡。茶叶和咖啡中含有茶碱和咖啡因,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肾及周围血管,而起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加,病情加重。
5.食疗以下食疗方可供选用:1.芹菜500克,绞汁,煮沸服,或水煎服。
2.莲子肉50克,桂圆肉30克,煮粥,入冰糖少许,每晚临睡前服食。
3.猪腰1对,核桃肉30克,同煮食。
4.生山药60克,捣烂后与酥油和白蜜同炒,凝结后揉碎,调入米粥中,晨起作早点食之。或山药120克,煎汤代茶,不拘时频频饮之。
5.葵花根150克,水煎清晨服。
6.生黄芪50克,枸杞子20克,生山药30克,石斛25克,党参15克,麦冬15克,天花粉20克,女贞子25克,五味子10克,砂仁5克,麦芽20克。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7.生石膏25克,沙参20克,知母15克,芦根50克,生地40克,元参15克,玉竹2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中成药方有如下几种:1.抗饥消渴片,每次口服12片,1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或遵医嘱。本药适用于烦渴多饮,并喜饮凉水,尿频量多,或皮肤干燥者。
2.七味都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多尿多饮,头晕心烦,腰膝酸软者。
3.金贞桂附地黄丸,每次1丸,每日2~3次,感冒时停服。适用于口干多饮,尿频量多或伴见腰以下有冷感的患者6.注意事项尿崩症要注意以下几点:1.尿崩症患者治疗期间应给予足量饮水,防止失水、失钾,同时也应防止饮水过量而致水中毒。
2.患者应增加营养,饮食少盐,忌辛辣食品。
3.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刺激,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4.应避免手术、外伤损伤下丘脑、垂体;积极防治脑炎、脑膜炎;发现肿瘤及时治疗等,从而预防尿崩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