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新华,宋克云,龙碧霞,文岚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病原诊断;溯源
[摘要]目的:可疑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事件病原学检测,传统的分离培养与荧光PCR检测方法的方法比较。方法:本实验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食物中毒标本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培养,并对食物中毒标本及分离的阳性菌株作肠毒素定性测定;用荧光PCR(FQPCR)方法对可疑食品及患者呕吐物标本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结果:用国标方法,9份呕吐物标本中7份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77.78%,荧光PCR快速法检测相同标本,9份呕吐物均呈阳性,阳性率100%,食品卤香干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8个阳性菌株C型肠毒素检出率100%。结论:该中毒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C型肠毒素中毒,中毒食品为卤香干。荧光PCR检测法快速、灵敏,尤其适用于药后患者标本及已加热杀菌的可疑中毒食品的检测,作为初筛、辅助诊断手段,在食物中毒病原检测中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病原诊断;溯源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国内外最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之一,在我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约占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25%,而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更是高达50%。该菌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产生耐热肠毒素,100 ℃加热1.5h仍不失去其活性[1]。因此,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旦污染食品并在其产生肠毒素,普通的烹饪方法不能将其破坏,因而食品一旦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极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爆发。2005年8月,我市也发生了一起由于食用从某大型超市购买的卤菜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24人,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病原诊断,证实为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现将病原检测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患者呕吐物9份,可疑中毒食品凉拌豆笋、卤鸭掌、卤香干各1份,分别编号1~12。
1.2 实验设备、检测试剂及培养基 荧光PCR仪(美国MJopticon2)、金黄色葡萄球菌DNA检测试剂盒(达安基因提供)、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RPLA(反相被动胶乳凝集实验)试剂盒(OXOIDTD0900)、7.5%氯化钠肉汤、胰蛋白胨大豆肉汤、BairdPark琼脂、血琼脂、冻干兔血浆、微量甘露醇发酵管。所有试剂及培养基均在效期内使用,实验室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均符合要求。
1.3 菌株分离 按国标方法[2]称取25g检样加入225ml灭菌生理盐水中,均质器混匀后吸取5ml接种于50ml7.5%氯化钠肉汤36℃±1℃增菌24h,转种BairdPark(BP)琼脂36℃±1℃培养24h后,挑取可疑菌落染色镜检、转种血琼脂平皿及做血浆凝固酶实验、甘露醇发酵实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P琼脂上形成圆形、光滑、突起、湿润的灰黑色菌落,菌落周围有一浑浊带,外层有一透明圈。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DNA定性检测 依试剂盒说明,0<Ct≤35判阳性,Ct=0为阴性。
1.5 肠毒素检测 将分离得到的菌落接种至胰蛋白胨大豆肉汤36℃±1℃培养18h~24h,患者呕吐物标本、可疑中毒食品可直接取样10g加入10ml生理盐水,均质器混匀,900g、4℃离心20min,取上清用0.25μm~0.45μm微孔滤膜过滤,保留滤液作反相被动胶乳凝集实验(RPLA),检测A、B、C、D四型肠毒素。
2 结果与分析
12个标本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12个标本各项检测结果(略)
注:标本4、6为用药1天后患者标本+:阳性-:阴性±:可疑
2.1 FQPCR快速金黄色葡萄球菌 样品中直接提取DNA9份呕吐物标本阳性率100%,3份可疑中毒食品中12号卤香干DNA检测呈阳性。从样品处理至出初步结果历时约4h。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