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是一群革兰氏阳性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故名。多数为非致病菌,少数可导致疾病。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来源。
(二)所致疾病
1.侵袭性疾病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葡萄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导致皮肤或器官的多种感染,甚至败血症。
(1)皮肤软组织感染主要有疖、痛、毛囊炎、脓痤疮、甲沟炎、麦粒肿、蜂窝组织炎、伤口化脓等。
(2)内脏器官感染如肺炎、脓胸、中耳炎、脑膜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主要由金葡菌引起。
(3)全身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多由金葡菌引起,新生儿或机体防御可能严重受损时表皮葡萄球菌也可引起严重败血症。
2.毒性疾病由金葡菌产生的有关外毒素引起
(1)食物中毒进食含肠毒素食物后1~6小时即可出现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多数病人于数小时至1日内恢复。
(2)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多见于新生儿、幼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开始有红斑,1~2天有皮起皱,继而形成水疱,至表皮脱落。由表皮溶解毒素引起。
(3)毒性休克综合征由TSST1引起,主要表现为高热、低血压、红斑皮疹伴脱屑和休克等,半数以上病人有呕、腹泻、肌痛、结膜及粘膜充血,肝肾功能损害等,偶尔有心脏受累的表现。
(4)假膜炎肠炎本质是一种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粘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该假膜由炎性渗出物、肠粘膜坏死块和细菌组成。人群中约10~15%有少量金葡菌寄居于肠道,当优势菌如脆弱类杆菌、大肠肝菌等因抗菌药物的应用而被抑制或杀灭后,耐药的金葡菌就乘机繁殖而产生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
(三)免疫性
人类对致病性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只有当皮肤粘膜受创伤后,或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才易引起感染。患病后所获免疫力不强,难以防止再次感染。
…
葡萄球菌感染
致病性葡萄球菌到处都有,健康成人前鼻孔带此菌的约占30%,在皮肤上带此菌的约20%.医院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带菌率略高.在医院和社区,耐抗生素菌株常见.
新生儿和喂奶的母亲好发葡萄球菌感染,而流感,慢性支气管肺部疾患(如囊性纤维性变,肺气肿),白血病,肿瘤,器官移植,假体或其他异物,烧伤,慢性皮肤疾病,手术切口,糖尿病以及血管内塑料导管留置的病人,也容易受此菌感染.接受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放射治疗,免疫抑制剂或抗肿瘤化疗的病人,受感染的危险性也很大.易感病人可从自身其他带菌部位或医院工作人员获得耐抗生素的葡萄球菌.经工作人员的手是最普遍的传播方式,但也可经空气传播.
某些葡萄球菌性疾病是毒素介导的,而并非感染本身所致.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由摄入预先形成的热稳定性葡萄球菌内毒素所致(参见第28节).由外毒素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见下文)的发生可能与使用阴道棉塞有关,或是一种手术后感染(常很少引起注意)的并发症.由毒性表皮脱落素所致的葡萄球菌烫伤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scaldedskinsyndrome)是一种小儿的剥脱性皮炎(参见第112节和第260节).
下列葡萄球菌性疾病还会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进一步讨论到.
症状和体征
新生儿感染通常发生于出生后6周之内,最常见的是脓疱性或大泡性皮肤病损,一般位于腋下,腹股沟或颈部皮肤皱褶处;但多发性皮下脓肿(特别是乳腺),表皮剥脱,菌血症,脑膜炎或肺炎也可发生.化脓性病变显微镜检查可发现嗜中性白细胞和革兰氏阳性葡萄球菌,后者常位于嗜中性白细胞内(参见第260节医院感染和第265节脓疱疮).
产后1~4周发生乳腺脓肿或乳腺炎的喂奶母亲,应视为有耐抗生素葡萄球菌感染,很可能通过其婴儿从婴儿室传入所致.
手术后感染可从缝线处脓肿直到广泛的创口感染,一般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这种感染可出现于手术后数日或数周;若病人在手术时接受过抗生素,则感染的出现可能推迟.
疖和痈在第112节讨论.
有下列情况应怀疑葡萄球菌性肺炎(参见第73节):流感病人或接受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发生呼吸困难,发绀及持续或反复发热;因慢性支气管肺部疾病或其他高度危险性疾病而住院的病人,若出现发热,气急,咳嗽,发绀和白细胞增多.新生儿葡萄球菌性肺炎的特征是肺脓肿形成,接着很快发展为肺大泡和脓胸.病人的痰液显微镜检查可发现嗜中性白细胞内有成堆葡萄样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葡萄球菌性菌血症可发生于任何与血管内导管或其他异物有关的局限性葡萄球菌脓肿或感染,它是严重烧伤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症状和体征的讨论见第156节.持续性发热常见,而且可伴有休克.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已成为与导管和其他异物相关的医院菌血症的日益增多的原因.也是虚弱病人的发病率(特别是长期住院者)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参见第208节中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别好发于静脉注射给药者和装有人工心脏瓣膜的病人.突然出现心脏杂音,脓毒性栓子和其他经典体征便可作出可疑诊断,确诊需依据超声心动图和血培养.
葡萄球菌性骨髓炎(参见第54节骨髓炎)主要见于儿童,可引起寒战,发热和受累骨疼痛,继之出现红肿.关节周围感染常引起关节积液,提示为化脓性关节炎而不是骨髓炎.白细胞计数常>15000/μl并且血培养常阳性.X线变化在10~14日内不明显,骨质疏松和骨皮质反应甚至更长时间仍不能测出,而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则常能较早出现异常.
现在葡萄球菌性小肠结肠炎很罕见,但若住院病人出现发热,肠梗阻,腹痛和腹胀,低血压或腹泻,特别是新近作过腹部手术或接受过抗生素者,可提示本病.若粪便镜检发现大片的嗜中性白细胞和革兰氏阳性球菌,则可能作出诊断,但必须排除产毒性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这是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最常见的原因.
预防和治疗
无菌措施(如检查病人前后彻底洗手和消毒合用的器械)至关重要.已被感染的病人应与其他易感病人隔离,患有活动性葡萄球菌感染,即使是局部性的感染(如疖)的医护人员,在其感染治愈前不得接触病人或器械.无症状的鼻腔带菌者,除非所带菌株十分危险或被怀疑为暴发流行的传染源,一般不必隔离.
治疗包括脓肿引流,抗生素(重症病人需肠外给药)和全身支持疗法.培养标本应在开始治疗前或更换抗生素之前获取.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取决于感染的部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医院获得的葡萄球菌和大多数社区获得的菌株,通常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和抗假单胞菌青霉素有耐药性.大多数菌株对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甲氧苯青霉素,苯甲异唑青霉素,乙氧萘青霉素,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头孢菌素(头孢菌素Ⅰ,头孢唑啉,头孢菌素Ⅳ,头孢拉定,头孢羟唑,头孢西丁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卡巴培南类(亚胺培南,美罗匹宁),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是敏感的.
虽然头孢菌素和万古霉素都有效,但通常首选一种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很多葡萄球菌菌株对红霉素,四环素类药物,氨基糖苷类,杆菌肽和氯霉素也敏感,但因有更好更安全的药可用,故很少使用氯霉素和杆菌肽.目前在美国,特别在第三级保健中心和大城市医院,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日益增多.这种细菌虽可从社区获得感染的病人中分离得到,但多数是从感染的静脉吸毒者和重症监护室的病人中分离获得.MRSA菌株通常对耐β-内酰胺酶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卡巴培南类有耐药性.实验室的错误报告日益频繁,报告称这些细菌对头孢菌素是敏感的,但实际上头孢菌素治疗MRSA感染不可靠.这些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的耐药性也很普遍.虽然亚胺培南-西拉司丁或喹诺酮类对某些MRSA感染是有效的,但静脉注射万古霉素为首选.肾功能正常成人的通用剂量是每6小时静脉注射500mg或每12小时静滴注1000mg,至少在1小时内滴完.肾功能受损时,剂量应根据血清中药物的浓度加以调整,疗程视感染部位及病人的反应而定,但一般为2~4周.某些严重的或有并发症的感染,可能需要静脉给药治疗6~8周,然后再口服治疗1个月或更长时间.最近在日本和美国已发现对万古霉素有中间耐药性的MRSA菌株.
可用于替代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的药物有:TMP-SMZ,成人剂量为TMP10~15mg/(kg.d)加SMZ50~75mg/(kg.d),分剂口服或肠外给药,每次间隔8小时或12小时,连续2~4周;利福平(600mg/d)口服或肠外给药;肠外给亚胺培南-西拉司丁(500mg每6小时1次)或美罗匹宁(0.5~1.0g每8小时1次.但利福平不要单独应用,因为细菌很易产生抗药性.在治疗异物相关性MRSA感染或浆膜腔MRSA感染时,利福平和氨基糖苷类是有用的辅助药物.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TMP-SMZ,环丙沙星及局部用莫匹罗星(mupirocin)可用于治疗MRSA带菌状态,但MRSA对这些药物可产生抗药性.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微生物、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