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液中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大于400/mm3时称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
【临床表现】
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发病年龄自5~80岁,以男性为主。常有发热,盗汗、持续咳嗽、胸痛、神经精神症状,瘙痒、皮疹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肾损害者可有蛋白尿、血尿、脓尿、管型尿及氮质血症。预后很差,平均生存期为9个月,3年存活率仅12%,20%患者在发病后1年内死亡。
【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疾病】
1、寄生虫病蛲虫,蛔虫、钩虫等感染程度较轻时,可无自觉症状,嗜酸粒细胞也可正常或仅轻度增多。丝虫病、旋毛线虫病、肺吸虫病,血吸虫病等急性感染及患蠕虫蚴移行症时,血嗜酸粒细胞常显著增多。
2、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枯草热等,为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
3、皮肤病患天疱疮或疱疹性皮炎时,嗜酸粒细胞可达10~60%。剥脱性皮炎,牛皮癣、瘙痒症、湿疹,蕈样肉芽肿,面部肉芽肿、疥疮、鱼鳞癣等,嗜酸粒细胞可增多,其增加的多少与病变范围及程度有关。
4、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本病以嗜酸粒细胞增多伴肺部浸润为特点。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五种疾病: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吕弗琉氏综合征)、迁延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哮喘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肺坏死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或坏死性肉芽肿。
5、胃肠道疾病①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上消化道粘膜、肌层及浆膜层有广泛嗜酸粒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甚至不全性肠梗阻或腹水等。严重者可因缺铁性贫血、低蛋白血症而致全身浮肿。②局限性胃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等。
6、物理化学性损害微量或中等量X线反复照射。可引起轻至中度嗜酸粒细咆增多,青霉素,链霉素、头孢霉素、磺胺类、氯丙嗪等可致不同程度的嗜酸粒细胞增多,临床上可伴有或不伴发药物过敏的表现。硫酸铜、樟脑、瞵及毛果云香碱等中毒后可引起嗜酸粒细咆增多,
7、其它疾病①嗜酸性淋巴肉芽肿;②家族性嗜酸粒细咆增多症;③免疫性疾病;④慢性活动性肝炎;⑤间歇性血红蛋白尿;⑥胰腺疾病;⑦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⑨真性红细咆增多症;⑩骨髓纤维化等常伴有嗜酸粒细咆增多。
8、透析约1M3长期血液透析者,血液和骨髓中可出现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
对无明确病因并经长期随防未发现临床特殊征象者,可拟诊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中药治疗】
以下仅为处方设计原则,实际应用时根据症状和临床表现辩证论治,再具体设定。
内服煎剂:牡蛎鱼腥草桑白皮地骨皮白芍药乌梅五味子川楝子黄芩天竺黄款冬花黄芩杏仁栀子郁金羚羊角鳖甲紫草等。出血加板蓝根白茅根生地白芍连翘白及三七;咽干减党参、黄芪,加金银花白花蛇舌草;腰膝酸软加旱莲草杜仲女贞子山萸肉;腹胀呕吐加青皮枳壳半夏佛手;纳呆苔腻加鸡内金莱菔子砂仁藿香佩兰叶。以上方剂每日1剂水煎服,30剂为一疗程。
内服散剂:红参鹿茸冬虫夏草血竭广地龙青黛灵芝孩儿茶等。传统中药炮制后研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1~2克。如吞服粉剂有困难者,可将药粉装入胶囊,每胶囊装0.5克,每次服2~4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