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鳃裂瘘管

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的诊断治疗|论文下载|研究生论文|博士论文|研修论文|MBA论文
2009-11-30 lw.china-b.com A +

见,常被误诊为“粉瘤”或耳前瘘管感染,导致误诊误治,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和经济负担。我们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资料,总结发现影像学检查对于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的诊断有很大价值,恰当的手术治疗是治愈和防止复发的关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或瘘管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164岁,平均32岁,病史1个月50年。其中第一鳃裂囊肿8例,瘘管10例。

1.2临床表现第一鳃裂囊肿均为耳后及腮腺区渐进性肿物,其中耳垂后4例,位于下颌角2例,腮腺筋膜内2例。瘘管大多为先天性耳周围瘘与外耳道相连,少数为病史较长囊肿,继发感染破溃或被外院切开引流成瘘者。外瘘口均位于耳垂后与乳突之间,内瘘口位于外耳道,其中位于骨与软骨交界处后下壁6例。检查18例第一鳃裂囊肿或瘘管的内容物,其中豆渣样物12例,褐色及浅黄色液体各6例。

1.3诊断8例第一鳃裂囊肿患者,7例曾被外院误诊为粉瘤感染4例、腮腺混合瘤、腺淋巴瘤及颈淋巴结肿大各1例。10例第一鳃裂瘘者,有6例误诊为先天性耳前瘘管并感染。6例患者行B超检查,12例行磁共振检查。

1.4治疗13例误诊患者曾行切开引流,25次不等,平均4次。所有确诊患者均给予第一鳃裂瘘及囊肿切除术。

18例患者随访5个月至4年,无1例复发。

3.1病因学假说及临床表现鳃裂囊肿或瘘的成因一直有两种学说,即鳃裂组织残留学说和颈部淋巴结囊性变学说。1832年Ascherson首先提出该囊肿来源的“鳃裂理论”,认为囊肿发生在胚胎期鳃器部位,是胎儿时期鳃弓不全消失所致,但是,Golledge等[1]认为并无明确的证据支持这种假说。另外有的学者[2,3]提出颈部淋巴结腮腺上皮迷入学说,King[4]于1949年指出,淋巴结的炎性反应导致颈侧部肿胀,他命名这种病变为“颈侧淋巴上皮样囊肿”。Bhasker等[5]于1959年检测468例“鳃裂囊肿”的标本发现,96%的病例具有局部淋巴结的囊性改变,而这种病变与腮腺上皮的迷入关系密切,他们称其为良性囊性淋巴结或良性淋巴上皮囊肿。不同假说导致不同的命名,命名的混乱使研究的难度增加。

第一鳃裂囊肿和瘘管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外耳至下颌角之间的肿物或瘘管,可发生于出生后的任何阶段,以儿童及中青年人多见。一般来说,第一鳃裂窦道、瘘管多发生于10岁以内的儿童,而囊肿多在中青年出现症状。临床表现可为无症状的先天性瘘管,也可为耳前或耳下无痛性包块,生长缓慢,少数伴有胀感,有时并发炎症时肿胀加重,甚至破溃流脓。无感染者检查可见皮肤正常,触诊质软,有囊性感,界清,一般不与皮肤及深部组织粘连,如果反复感染后于深部粘连即不能移动,穿刺可抽出囊

点击查看更多

分享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