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病毒等感染史。
2.典型的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颈部抵抗、病理征(+)等。
3.全脑症状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
4.脑电图慢波局部或弥漫性增多,有棘波或棘慢波。
5.除外其他疾病脑占位性疾病、脑血管病、精神病、各种脑病等。
参考“散发性脑炎”治疗。
二、散发性脑炎
本世纪70年代我国的临床工作者发现一批临床表现类似脑炎,但无季节性,无区域性,无流行性,呈散发性。由于当时血清学和病毒分离技术尚不能对这些疾病作出诊断,当时这类疾病的名称很多,如非特异性脑炎、非典型性脑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1982年全国散发性脑炎座谈会决定将本病命名为“散发性脑炎”。经过20多年的临床观察逐渐发现属于散发性脑炎的病人可分为两类:一类已被分离出病毒,证实属于病毒性脑炎;另一类则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脱髓鞘改变为主的脑病。所以,散发性脑炎最终将完成其历史使命,但目前散发性脑炎这一过渡诊断尚在延用。
1.属于病毒性脑炎的散发性脑炎病理改变,参考“病毒性脑炎”。
2.属于脱髓鞘改变的脑病类散发性脑炎,损害在白质,白质有片状、灶状坏死、神经纤维脱髓鞘、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脱失,皮质、白质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但在神经细胞内找不到包涵体。
【临床表现】
无季节、区域及流行性。无年龄、性别差异,呈散发性。一般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在病前2~3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低热等感染史。起病急可伴发热、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有全脑症状(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可有抽搐和癫痫大发作。
可发现局灶性症状和体征:肢体瘫、脑神经瘫、失语、吞咽困难、眼震、复视、共济失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