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多见于森林地带,流行于春、夏季节,病人常为森林作业人员。多发于春末夏初,感染者以男性为主,多为森林地区的作业人员或外地到林区放养蜜蜂者。森林脑炎病毒寄生于松鼠、野鼠等血液中,通过吸血昆虫(蜱)叮咬传播给人。    本病潜伏期为8-14天。起病时先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神志往往不清,并有颈项强直。随后再现颈部、肩部和上肢肌肉瘫痪,表现为头无力抬起,肩下垂、两手无力而摇摆等。如症状好转则体温在一周后降至正常,症状消失。森林脑炎的预防  本病有严格的地区性,进入疫区前必须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在生活地区周围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灭鼠、灭蜂工作。 初次进入疫区的人应接种森林脑炎疫苗.在疫区工作时应穿戴“五紧”的防护服,即扎紧袖口、领口和裤脚口以防止蜱的叮咬.病人衣服应进行消毒灭蜱。   (一)加强防蜱灭蜱。   (二)在林区工作时穿五紧防护服及高筒靴,头戴防虫罩;衣帽可浸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每套200g,有效期10天。   (三)预防接种 每年3月前注射疫苗,第1次2ml,第2次3ml,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1针。森林脑炎的治疗 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高热、抽痉、昏迷、呼吸衰竭等症状处理与乙型脑炎相同,重危病人可使用恢复期病人或已患过本病的人血清。后遗症以瘫痪为主,应采用针灸、推拿、体疗等综合治疗。   (一)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护理、降温、止惊以及呼吸衰竭等处理可参照乙脑的治疗。   (二)免疫疗法  1.血清疗法 起病3天内患者可用恢复期患者或林区居住多年者的血清20~40ml肌注,或椎管内注射5~10ml。 2.高效价免疫丙种球蛋白每日6~9ml肌注,至体温降至38℃以下停用。 3.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核糖核酸酶均可酌情采用。    森林脑炎恢复期较长,可留有瘫痪后遗症。本病主要是对症处理。瘫痪后遗症可用针灸、推拿等治疗。森林作业人员要防止蜱叮咬接种森林脑炎疫苗,可以预防本病。
(来源:中国职业病网)(编辑: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