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

2009-11-30 info.med.hc360.com A +

森林脑炎(forestencephalitis)慧聪网2005年4月6日9时49分

【概述】

森林脑炎(forestencephalitis)又名蜱传脑炎(tickborneencephalitis)是由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34年5~8月间在苏联东部的一些森林地带首先发现本病,故又称苏联春夏脑炎。野生动物,尤其是野鼠是本病的传染源,蜱为其传播媒介。临床上以突发高热、脑膜刺激症、意识障碍和瘫痪为其特征。脑脊液有异常变化,常有后遗症。

诊断主要依据发病季节、职业、发病地区等流行病学资料,结合临床表现,如突发高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肌肉瘫痪等,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治疗措施】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人,疾病初期可给予恢复期病人的血清,每日注射20~40ml,肌肉注射,直至体温降至38.5℃以下为止。对高热、昏迷、惊厥、呼吸衰竭等症状的处理,与乙脑相同。对瘫痪等后遗症可采用针灸、推拿、理疗、体疗等康复措施。

本病的病原体属披膜病毒黄病毒属的第四亚群。呈20面体对称,直径为30nm,外包裹网状脂蛋白膜,故呈线球状,内部有包绕蛋白壳体的核心,为单股rna。在发病7日内可从患者脑组织内分离到病原体,也可在其他脏器和体液,如脾、肝、血液、脑脊液、尿液等中检出,但阳性率较低。最常用的实验动物是小白鼠和乳鼠,采用脑内接种,也能在鸡胚或细胞培养中生长。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不强,煮沸立即死亡,加热至60℃10分钟即补灭活,对乙醚、丙酮均敏感。病毒在脑组织中可保存70天,在50%甘油中可保存3个月以上(4℃),在低温下可保存更久。

病后15天约10%患者血清中出现中和抗体,可长期存在。补体结合抗体在感染后1个月始出现,半年后明显下降。血凝抑制抗体出现较早,在血清中存在时间较长。[1][2][3][4][]【发表评论】【评论】【大中小】【推荐】【打印】【论坛】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