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及防止措施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其病原沙门氏菌属肠道细菌科,包括那些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胃肠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它们除可感染人外,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爬行类、鱼、两栖类及昆虫。人畜感染后可呈无症状带菌状态,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的繁殖生产力。
蛋、家禽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感染主要取决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受威胁最大的是小孩、老年人及免疫缺陷个体。根据国际惯例,要求对易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进行分类管理,以使大多数食物不含沙门氏菌,从而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为此,人们在探索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过程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现将有关进展报告如下,并介绍两种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试剂盒。
沙门氏菌多数存在于动物的排泄物中,可通过水和食物传播,中毒食品主要是肉类、奶类、蛋类食品,常由于食物存放不当,食用前未烧熟煮透所致。肉类、食物较易受到污染。
危害:①肠热型(伤寒、副伤寒):开始出现发热不适、全身疼痛,此后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相对脉缓、肝脾肿大,外周白细胞下降、皮肤出现玫瑰疹。严重肠局部坏死和溃疡,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②急性胃肠炎型(食物中毒):潜伏期12~24小时,突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如果细菌已产生毒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体温升高、痉挛等;重者有寒战,惊厥,抽搐与昏迷,病程3~7天,预后良好。③其他类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
防止措施:1.控制细菌污染源,防治动物生前感染、宰后污染和食品孰后重复污染,加强食品卫生检验,在肉类检疫、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2.防止食品污染沙门菌。控制好各类食品储存的适宜条件,防护食品中沙门菌的生长繁殖。高热杀菌,对污染沙门菌的食品加热灭菌,彻底杀死沙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