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和防治更多相关信息骨质疏松就在您的身边怎样预防慢支发作重症糖尿病患者慎服降脂药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常;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或肥胖、疲乏无力等症群
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和血糖控制不良,逐渐会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的特征是视网膜微血管的闭塞和漏出,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失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目前成人致盲的首要原因。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15年后有80%会出现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比较低,但是由于2型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比1型糖尿病多,所以患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患者大致相当。除了视网膜病变之外,白内障与糖尿病的关系也很密切。无论1型还是2型糖尿病,发生白内障的危险都会增加。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是后天性白内障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发生在40~50岁以上的老人。晶状体本身逐渐混浊,而全身和局部未查出明显病因者。常为双侧发病,可先后或同时发生,从发病到成熟可历时数月至数年。根据混浊发生的部位,老年性白内障可分为二类:核性及皮质性。皮质性分为周边皮质型及后囊性皮质型两种。【病因学】老年性退行性变:老年性的营养失调,新陈代谢障碍,老年性过度调节晶状体退行变与毛发变白,皮肤皱纹发生肌理相似的发生年龄可能会提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分为两大类,非增殖性(“背景期”)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对视网膜产生影响的最早期阶段,表现为微血管瘤、出血和渗出等,也是2型糖尿病人最常见的视力受损的原因。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标志是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引起失明的重要原因,使视网膜剥离的危险性大大增加。糖尿病10年以上,大约半数的病人会有某种程度的视网膜病变,而病程15年以上这一比例升高到80%以上。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尚无明确定论,但是高血糖肯定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原因。已经有多项国际大规模研究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降低。例如:美国和加拿大24个医学中心对1000多名1型糖尿病患者所进行的“糖尿病控制与合并症临床研究”(dcct),共观察了10年,结果发现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使1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减少76%。英国23个医学中心对5000多名2型糖尿病患者所进行的“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平均治疗了11年,结果发现强化的血糖控制可以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减少21%。另外,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合并有高血压和高血脂,严格控制血压和血脂也可以预防这些危险因素对视网膜的有害影响。
良好的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及时地发现视网膜病变,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是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丧失的关键。糖尿病患者应该规律地进行眼底检查。1型糖尿病应该在发病之后5年之内开始眼科的常规检查,2型糖尿病人则应该在发现糖尿病的时候就开始检查视网膜病变,以后每年常规进行眼科的检查。如果发现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该及时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以预防视力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