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8月第7卷第8期1109颈动脉体瘤的外科处理(附7例报告)刘强和,宋科英,杨新明,谢鼎华(中南大学湘稚二医院耳鼻咽喉科,湖南长沙410011)【摘要】本文回顾7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治,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最有效诊治方案.结果其中5例接受手术,1例为保留颈内动脉及分歧部而残留了少量瘤组织,其余4例均完整切除肿瘤,均收良效,无严重术后并发症且随诊无肿块复发.认为外科手术切除为颈动脉体瘤的最有效治疗手段.[关键词]颈动脉体瘤;治疗手术颈动脉体瘤是颈部一种较为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发生于颈动脉体,多年以来,外科手术切除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其手术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本文对近10年间本院收治的7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外科处理方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3―08~2003―05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体瘤患者7例,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25~45(平均35.0)岁.1?2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因单侧颈部肿块为主诉而就诊,无自觉症状或偶感压迫不适者5例.因肿块压迫神经而出现晕厥感者1例,吞咽障碍感者2例.体查发现肿块均为单侧,位于颈动脉三角颈总动脉分叉处,胸锁乳突肌的深面,无粘连,可活动,呈圆形或卵圆形,血管丰富者可胀缩或有杂音,震颤者5例.1?3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均进行了彩色超声检查,动态观察肿块的丰富的血运及其与颈总,颈内,颈外动脉毗邻关系:4例进行了颈动脉数字减影动脉造影()观察到肿块将颈动脉分歧部推移,分歧部增宽及富含血运的肿块阴影像;1例作了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血管成像()且清晰地显示出肿块将颈动脉分歧部推移,分歧部增宽及富含血运的肿块阴影像.1?4治疗方法1例因肿瘤极小患者拒绝手术;1例因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而采取随诊观察;其它5例均采取手术治疗,其中1例术前对瘤体的主要供血动脉进行栓塞以减少术中的出血;术前备血1500~2000,全身麻醉;术中先将颈总,颈内,颈外动脉无瘤部分游离,随时做好阻断血流的准备;充分游离周围组织如颈内静脉,迷走神经,舌下神经,交感神经等加以保护;再集中精力投入肿瘤切除.2结果术中发现颈动脉体瘤的血供主要源于颈外动脉,因无法单纯结扎切断主要血供支,1例将颈外动脉的远段与近段完全切断;因为无把握,为保留颈内动脉及分歧部,1例残留少量瘤组织,但随诊5年未再形成肿块;4例均完整切除肿瘤且随诊10月以上无复发;1例因分歧部分离时有破损做了血流阻断及缝合.所有手术病例均保留了颈内动脉及分歧部,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仅1例术后出现轻微面瘫,随诊2月后恢复.3讨论.由于颈动脉体瘤的生长缓慢,发现时一般为2~6,偶见更大者,肿物表面光滑,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质软或海绵状,切面紫红色,有时有薄层包膜,常与颈动脉粘连紧密.肿瘤多为良性,偶见恶性变.笔者报道的经手术的5例颈动脉体瘤术后病理检查均未见恶性变.颈动脉体瘤的发病年龄多为30~40岁,单侧或双侧发病,但以单侧多见,本组7例颈动脉体瘤均为单侧病变.可以观察肿块血运及其与颈总,颈内,颈外动脉的毗邻关系,同时可以对脑侧枝循环情况作出评价,以便决定必要时能否切除颈动脉.及亦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肿块将颈动脉分歧部推移,分歧部增宽及富含血运的肿块阴影像,及与相比,还具有无创性及相对较经济等优点,笔者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及可以取代.李正江等_认为及可为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颈动脉体瘤很小时可以随诊观察,但随着肿瘤增大,手术的难度及危险性亦增大_2.由于多数颈动脉体瘤对放疗不敏感,外科手术切除为颈动脉体瘤的主要治疗手段3.而手术的主要问题为颈动脉损伤,出血及颅神经损伤.故手术前的针对性的准备及处理对手术的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如:由于术后可能发生偏瘫,失语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故而充分作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颈总动脉体压迫训练()促使大脑环前后交通动脉进一步开放,以提高手术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必要时术前对瘤体血供动脉行栓塞术4,以减少术中出血,为手术切除创造条件.一般来说,肿瘤与动脉壁之间相互粘连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瘤体分离应尽量保持在肿瘤与动脉壁之间的解剖间隙,先分离颈内动脉段,最后再分离分歧部,因为肿瘤多为良性,所以如无把握,宁可残留少量瘤组织,亦应保留颈内动脉及分歧部.参考文献1李正江,唐平章,张志超,等.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杂志,22,82(16):1124―11262,,,1.:[].,2003,10(1):8―123,.―哂-【.,2002,103(11):4222―423346.,.--[.,2001,15(2):237―242[收稿13期: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