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智 李正中 鲍民生 赵浩亮 马艳波 何若冲030001 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颈动脉体瘤(carotidbodytumor)又称化学感受组织瘤(chemodectoma),是发生于颈动脉体的一种少见的内分泌肿瘤。本病由VonHaller(1743)和Lushka(1862)首先描述。Riegner于1880年首次切除颈动脉体瘤,但病人未成活。Maydl于1886年切除颈动脉体瘤成功,但病人术后发生偏瘫、失语。Albert于1889年首次在未结扎颈动脉的情况下切除颈动脉体瘤[1,2]。国内黄志强于1958年首先报告。我院近2年手术治疗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95~1996年共收治2例3个颈动脉瘤体,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4,40岁。1.2 临床表现2例均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病史分别为1年、10年。肿瘤均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近下颌角水平,无明显压痛,可水平方向活动,但上下方向不动。1例可触及肿块搏动与心率一致,另1例挤压肿瘤时伴发咳嗽。血管杂音不明显。术前经数字减影动脉造影诊断1例,彩超及核素扫描诊断1例。1.3 治疗2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行颈动脉体瘤切除,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1次,行外膜下颈动脉体瘤切除2次。术中见肿瘤均位于颈内、颈外动脉分叉处,血供丰富,并紧密包绕颈内外动脉,其中1个从前方包裹颈外动脉,而从后方包裹颈内脉。肿瘤上极接近颅底,最大径约5~8.8cm。属Shamblin型1个,型2个。1.4 结果术后未发生偏瘫、失语或颅神经症状。分别随访2年、1年,病人一般情况良好,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2 讨 论颈动脉体瘤一般为单发,双侧发病者约占4%。双侧发病者,约5%有家族史[3]。虽然肿瘤可在十至数十年内维持不变,但约75%最终会出现症状。恶性颈动脉体瘤占颈动脉体瘤的2%~30%[3]。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不能简单依靠组织学表现,而主要看其是否有局部或远处转移。远处转移可发生于肺、肋骨、颅骨、肝、胰、肾、甲状腺、乳腺等处。约30%的病人最终可能死于局部或远处转移[1]。诊断以动脉造影最为敏感,准确率可达100%。本组1例动脉造影直观地显示多血供的肿瘤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并将颈内外动脉向两侧推挤。本组1例多普勒检查清楚显示肿瘤内血流丰富,并紧密包裹颈内外动脉。术中见肿瘤从前方包裹颈外动脉,而从后方包裹颈内动脉,证明多普勒诊断正确。本病一旦确诊,就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免肿瘤恶变、转移或长大后难以切除。对术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如:严重出血、颈动脉损伤、颅神经损伤等)应有足够的估计,应具有血管修补、血管移植的条件和技术。术中应注意:1充分游离和显露位于颈动脉体瘤上下方的颈内外动脉和颈总动脉;2有效控制颈总动脉和颈内外动脉;3需在动脉外膜下游离肿瘤[1,4]。Shamblin于1971年提出颈动脉体瘤分型法。型:颈动脉体瘤较小,很少累及颈动脉,易于切除。型:肿瘤较大,部分包绕颈动脉,切除较困难,可能发生并发症。型:肿瘤很大,完全包绕颈动脉,很难切除、常常发生并发症[2~4]。对型颈动脉体瘤,可行动脉外膜下切除。对型尽量行外膜下切除,必要时也可切除、结扎颈外动脉。对型和那些颈内动脉严重受累,肿瘤上界接近颅底的型颈动脉体瘤,可先用人造血管或大隐静脉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旁路吻合,也可用Pruitt-Inahara双囊分流管或其它分流管维持颈内动脉血流,保证大脑供血,以免因脑缺血导致偏瘫、失语。参 考 文 献1 WilliamsMD,PhillipsMJ,NelsonWR,etal.Carotidb-odytumor.ArchSurg,1992,127(8):963~968.2 ShamblinWR,RemineWH,ShepsSG,etal.Carotidbodytumor(Chemodectoma).AmJSurg,1971,122(12):732~739.3 MatticariS,CrediG,PratesiC,et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thecarotidbodytumors.JCardiovasSurg,1995,36(3):233~239.4 IronsGB,WeilandLH,BrownWL.Paraganliomasoftheneck:Clinicalandpathologicanalysisof116cases.SurgClinNorthAm,1977,57(3):575~583.中国普通外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