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大陆666,好!首先祝你女儿早日恢复健康!我来给你谈谈“小儿呕吐”。
呕吐是小儿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现,多伴有恶心。婴幼儿误吸呕吐物后可发生窒息,频繁呕吐多影响进食,并常导致脱水、酸中毒等水与电解质紊乱,长期反复呕吐能使患儿产生营养缺乏症。呕吐须与溢乳鉴别。后者为小儿哺乳后,乳汁从口角溢出,无腹部等肌肉收缩动作,在小婴儿多属正常现象。引起小儿呕吐的病因较多,可由消化道疾病和非消化道疾病所致,且不同年龄组病因也有所区别。呕吐时应节制饮食,给清淡、少油、少渣、稀软、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藕粉、面片等,可少量多餐,必要时禁食。
中医认为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小儿外感犯胃、内伤饮食、蛔虫侵扰或跌仆惊吓等因素均可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呕吐,极少内伤发病。中医将呕吐的原因归之于寒、热、积滞等。临床分为:
1)外邪犯胃,症见突然呕吐,其病较急,常伴发热恶寒,头痛,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解表和胃。
2)伤食(乳)呕吐,症见不思乳食,嗳腐吞酸,脘腹胀满,呕吐腹痛,吐出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苔黄腻,脉滑。治宜消积化滞。
3)胃热呕吐,呕吐频繁,食人即吐,吐物酸臭,伴身热口渴,大便臭秽或秘结,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和胃止呕。
4)胃寒呕吐,吐物清冷,时发时止,面色咣白,腹胀喜暖畏寒,小便不黄,大便稀薄,舌质淡、苔白,脉缓或沉迟。治宜温中散寒止呕。
5)以下介绍几则成功治疗“小儿呕吐”的食疗药膳:
1.姜糖苏叶饮
紫苏叶3克,生姜3克,红糖15克。将生姜洗净,切丝,苏叶洗去尘垢,同装入茶杯内,以沸水200--300毫升,加盖浸泡5--10分钟,加人红糖搅匀;趁热饮用。本方发汗解表,温中和胃。主治感受风寒,无汗,恶心呕吐,腹胀,胃痛。
注:不宜煎煮过久,否则降低疗效。
2.紫苏粥
鲜苏叶5克,粳米30克。先以粳米煮粥,将熟时加入苏叶,稍煮即可。食用。本方发汗解表,温中和胃。主治感受风寒恶心呕吐,腹胀,胃痛,发热恶寒,无汗者。
3.姜汁
生姜10克。生姜煎水,少量多次服,或在牛奶中加生姜汁3--5滴。本方开胃止呕。主治伤乳吐奶,吮乳后即嗳气回奶者。
4.山楂煎
山楂15克。山楂煎水,少量多次服。本方消积化滞。主治肉食油腻所伤及奶伤,食后即吐者。
5.曲芽煎
焦神曲15克,炒谷芽15克。煎水,少量多次服。本方消积开胃。主治伤谷食吐,因多食米饭类后呕吐或腹胀者。
6.竹茹饮
竹茹15克,乌梅3克,甘草2克。乌梅打破,与竹茹、甘草同煎取汁,去渣。代茶频饮。本方清胃止呕,生津止渴。主治胃热呕逆,暑热烦渴,伴有发热汗出,口干不欲饮者。
7.绿豆汤
绿豆200克。煎汤,少量多次服。本方清热止吐。主治胃热呕吐,伴有口干口臭、发热出汗、舌红者。
8.干姜粥
干姜3克,高良姜3克,大米60克。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人大米,同煮粥,早晚各服1次。本方温中和胃,祛寒止痛。主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呃逆,泛吐清水,肠鸣腹泻。
注:研究表明,干姜内含姜辣素,对口腔粘膜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使食欲增加,并能抑制肠内的异常发酵及促进积气排出。高良姜能刺激胃壁神经,使消化机能亢进。
9.丁香鸭
丁香5克,肉桂5克,草蔻5克,鸭子净重约1000克。按加工卤鸭的烹饪工艺制作,佐餐用。本方温中和胃,暖肾助阳。主治脾胃虚寒,胃脘冷痛,呕吐,反胃,食少,食后腹胀,腹泻。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点击“采纳为答案”。
回答者:readme|2006-04-181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