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措施,内科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胰液分泌和使胰腺休息。治疗的主要原则是尽量停止胰腺的自身消化,即通过禁食、胃肠减压及应用酶的抑制剂等减少胰腺酶的分泌此外防止继发感染缓解疼痛、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主要脏器功能也极为重要。
轻者用镇静、止痛(忌用吗啡)及解痉剂如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哌替啶氯丙嗪(冬眠灵)等。也可用针刺疗法止痛,中医中药清利湿热理气止痛。对病情严重有腹胀腹膜炎及休克体征者则须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输血,持续用静脉营养维持热量的供给,并用大量维生素B、C及抗生素,由于致病菌不易确定,需选用胰液中排泄浓度较高的药物如氯霉素等广谱抗生素。血钙偏低者应输入10%葡萄糖酸钙在出血性胰腺炎时尤应注意。患儿如有血糖升高,注射葡萄糖时需加入适量的胰岛素及氯化钾一般可在3~4天内逐渐恢复胃肠蠕动。患儿腹部已不胀并能自肛门排气及有食欲时则可开始少量进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佐以蛋白质,应较长时间限制脂肪
(1)抑制胰腺外分泌:
①禁食和胃肠减压:
A.禁食:一般患者均应禁饮食,急性胰腺炎的病人应绝对禁食,直到腹痛消失可开始进少量流质。进食可引起胰液分泌增加,从而可加重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
B.胃肠减压:胃酸进入十二指肠可刺激肠黏膜分泌肠激素并激活肠道中的胰酶故恶心呕吐较明显,重症者需持续胃肠减压。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胰液分泌而且可减轻呕吐及肠胀气当患者痛止热退、肛门排气白细胞和淀粉酶恢复正常后可拔胃管给予少量无脂饮食数天后逐渐增加低脂肪低蛋白饮食如有再发迹象,立即停止进食
②缓解疼痛:疼痛常是急性胰腺炎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缓解疼痛在治疗上极其重要,必须尽早控制。剧烈的腹痛可产生或加重休克,加重Oddi括约肌痉挛使胰腺分泌增加一般首选抗胆碱能药,具有解痉止痛、抑制胰腺分泌作用常用者有山莨菪碱(654-2)阿托品等,可减少胃酸和胰液分泌亦可用哌替啶(度冷丁)止痛
A.阿托品:每次0.01~0.02mg/kg,最大不超过0.4mg必要时可4~6h重复1次。
B.哌替啶:2岁以上腹痛严重者,可用哌替啶剂量每次1~2mg/kg,肌内注射必要时4~8h重复1次
C.氯丙嗪:如仍不能止痛可同时加用氯丙嗪1mg/kg
D.吗啡因可以使Oddi括约肌痉挛,禁忌使用。
③应用H2受体阻滞药和H+-K+-ATP酶抑制剂:此类药物有西咪替丁(cime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奥美拉唑(omeprazole)等,可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少促胰液素分泌同时可防止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
④抑制胰酶药物:
A.抑肽酶:近年来广泛使用抗酶治疗,一般在早期缓慢静脉滴注抑肽酶(aprotinin,商品名trasylol)是临床常用的抑制胰酶分泌的药物,仅在早期使用有一定效果其药理机制为抑制胰蛋白;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可预防和治疗各种纤维蛋白溶解引起的急性出血;抑制血管舒缓素从而阻断休克发生中的血管活性因子作用
每天1万~5万U,连用7~9天,可减轻休克,防止恶化在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后宜再给药2~3天,但要慎防过敏反应。
B.生长抑素合成衍生物:为治疗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效果较好药物,主要有8肽的奥曲肽(善得定,sandostatin)及14肽的生长抑素(施他宁,stilamin)目前在临床上均有应用其效应明显优于抑肽酶。其作用有:抑制胰液胃液的分泌;阻止血小板活化因子产生后引起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刺激肝脾及循环中网状内皮细胞系统活性;松弛Oddi括约肌
a.奥曲肽(善得定):成人每次0.1~0.15mg每6小时皮下注射1次,一般用3~7天
b.生长抑素(施他宁):成人首剂250µ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10ml在3~5min缓慢静脉注射以后持续静脉滴注,按250µg/h的速度治疗5~7天或至病情稳定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因预后良好,一般无须给予生长抑素。
⑤应用胆囊收缩素受体拮抗药:丙谷胺(proglumide)可明显减轻急性胰腺炎的病理改变及改善症状
(2)控制胰腺感染:由于急性胰腺炎多数由胆道疾病引起,故常规应用抗生素。抗生素应用的目的是预防性用药,治疗导致胰腺炎发生的感染因素及对急性胰腺炎合并周围组织感染的治疗。重症患者常常有坏死胰腺组织继发感染或合并有胆管梗阻及上行性胆管炎都应给予足量广谱抗生素。抗生素的选用既要考虑对引起胰腺感染菌种的敏感性,又要考虑在胰腺有较好的渗透性常见的感染细菌为大肠杆菌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等。首选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噻肟、头孢哌酮;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imipenem-cilastatin;泰能tienam)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氧氟沙星(ofloxacin;泰利必妥tarivid)等,厌氧菌感染可用甲硝唑(metronidazole)重型胰腺炎尤须加强抗感染治疗
(3)维持血容量及水、电解质的平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休克,脱水严重或出现休克的病儿应首先恢复血容量可输2∶1溶液、血浆或全血等,按10~20ml/kg于30~60min内输入8~10h内应纠正其累积损失应用多巴胺(dopamine)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山莨菪碱(anisodamine)等抗休克治疗。有尿后补钾并注意热量维生素供给同时要防治低钙血症、高糖血症等。不可输给高渗葡萄糖以免刺激胰岛加重糖代谢紊乱及低血钾。
(4)应用抑制胰酶活性的药物:较重型的急性胰腺炎,在发病早期大量静脉给药效果较好。如胰蛋白酶抑制剂抑肽酶(aprotinin)可减轻休克及毒血症止痛防止水肿型向出血型发展,对已发生坏死者,则无作用
①抑肽酶:近年来广泛使用抗酶治疗,一般在早期缓慢静脉滴注抑肽酶(aprotinin,商品名trasylol)是临床常用的抑制胰酶分泌的药物,仅在早期使用有一定效果其药理机制为抑制胰蛋白;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可预防和治疗各种纤维蛋白溶解引起的急性出血;抑制血管舒缓素从而阻断休克发生中的血管活性因子作用剂量每天1万~5万U/次,每天1~2次静脉滴注连用7~9天可减轻休克,防止恶化。在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后宜再给药2~3天,但要慎防过敏反应。
②加贝酯(gabexatemesilate)对胰蛋白酶、缓激肽纤维蛋白酶等有抑制作用,还有松弛Oddi括约肌等功能成人的用量为每次10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3次症状缓解后每天100mg静脉滴注速度控制在每小时1mg/kg左右,最快不超过每小时2.5mg/kg
③生长抑素合成衍生物:主要有14肽的生长抑素(施他宁)及8肽的奥曲肽(善得定Sandostatin)目前在临床上均有应用其效应明显优于抑肽酶其作用有:抑制胰液胃液的分泌;阻止血小板活化因子产生后引起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刺激肝、脾及循环中网状内皮细胞系统活性;松弛Oddi括约肌。
(5)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胰腺炎,一般不主张用,仅适用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伴有休克患者
(6)腹膜灌洗(peritoneallavage):目前认为胰腺炎时腹膜渗出物中含有大量有害的血管活性因子可通过腹膜灌洗来清除或减少大量有害的血管活性因子。但作用尚不肯定。
(7)中医药治疗:中医中药对轻症胰腺炎有较好疗效也可改善重症胰腺炎的病情
有人用胰高糖素、降钙素氟尿嘧啶CDP-胆碱、盐酸普鲁卡因以及钙通道拮抗药川芎嗪维拉帕米治疗有一定疗效。
(8)静脉高营养:对于重症胰腺炎可予静脉高营养国内外一致认为静脉高营养有以下几个优点:减少胃肠负担,补充代谢需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外科手术治疗。脂肪乳剂有利于补充代谢需要有利于重型胰腺炎的恢复,故现主张可予以适量的脂肪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