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罕见的微血管血栓一出血综合征,临床上以30~40岁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肾损害和神经精神症状,称为ttp五联征,有前三者称为三联征。因moschcowrtz于1925年首先报道此病,因此该病又称为moschcowrtz综合征。
本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未作治疗的患者病死率>90%,少数可较慢而反复发作,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根据美国20世纪90年代报告的资料,其发病率为3.7/106,发现的病例数呈增多趋势。我国目前尚未见大系列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病因和发病机制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药物、中毒、妊娠、肿瘤化疗、感染、骨髓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切割蛋白酶(vwf-cp)缺乏vwf是正常止血过程中必须的成分,在高剪切力血流状态时,内皮细胞表面、血小板表面受体和vwf多聚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介导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粘附,vwf水平过高会造成慢性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栓性疾病。人们发现,慢性反复发作性ttp患者缓解期血浆中存在异常的vwf大分子多聚体(ul-vwf),这些ul-vwf多聚体与内皮细胞及血小板表面的受体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在剪切力作用下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在微血管内形成血小板血栓,引起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