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为西医病名,中医称中药毒,包括药剂过量,所引起的中毒反应以及药剂虽未过量而引起的变态反应。这里主要论述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凡口服、注射或皮肤粘膜直接用药,引起机体皮肤或粘膜的炎性反应。其特点是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除固定性红斑外,皮损症状多样,呈全身性、对称性、广泛性分布,多由面颈部迅速向躯干四肢发展。
本病由于用药种类及机体情况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病证,同一类皮疹也可由多种不同药物引起。从用药至发病有一定潜伏期,短者1~2分钟,长者1~2周不等。
肌肤{红成片,斑斑如锦纹,手抚之不碍手,或见琐碎小粒,形如粟米,抚之碍手,如疹色红活鲜润者预后佳,如疹色紫黯或血溢成斑者,为病重之象;亦见风团堆垒成片,此起彼伏;或见{肿成片,持续不消;亦见肌肤失养,皮屑如云片,或大片剥落,时见憎寒壮热,呕恶,如诊治失误,可转为危症;亦见血溢成斑,紫斑点点,集攒成簇,或点片相连;或见皮肤瘙痒无度,搔痕累累,破津脂水,浸淫成片;或见阴器{肿,湿烂溢水,水湿外溢肌肤亦可形成大疱,剥落如烫火伤。
除出现皮疹外,还可见全身症状,如药物热、溶血反应,血小板减少等,其中最重要者为厥证,患者可在给药后几秒钟至一小时内发生反应,骤感胸闷,气憋,喉头堵塞,四肢逆冷,脸色苍白,手紫唇青,虚汗淋漓,甚至大小便失禁,神昏抽搐,脉细弱无力。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总因禀赋不足,毒邪内侵所致。或因风热之邪侵袭腠理;或由湿热蕴蒸郁于肌肤;或外邪郁久化火,血热妄行,溢于肌表;或火毒炽盛,燔灼营血,外伤皮肤,内攻脏腑;久而导致耗伤阴液,气无所生,形成气阴两伤,脾胃虚弱之证。
引起本病常见的西药,有止痛退热剂,磺胺类,抗生素,巴比妥类,安眠药等。近来来,单独使用中药引起药疹者也有报道,如大青叶,板兰根、鱼腥草、蟾蜍、地龙、含汞的丹药等,应引起注意。
一、血热发斑证
1.主症:・肌肤{红成片或见密集针头大小之红色粟粒疹,以躯体部为多,压之皮疹色退,伴有身热,关节i痛等;
・脉细滑数,舌质红,苔薄黄。
2.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3.方药:皮炎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合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加减。
生地15丹皮10赤芍10生石膏15(先煎)黄芩10银花10连翘10竹叶10甘草6
二、热毒伤阴证
1.主症:・全身皮肤潮红,或糠z状脱屑,重则皮肤大片剥脱。
・伴有壮热,呕恶或见松弛大疱,皮肤剥落如烫火伤,病证危笃,脉细数,舌质绛,苔光剥。
2.治法:清营败毒。
3.方药:清营汤(《温病条辨》)或清温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
清营汤:犀角(水牛角3代用)生地15竹叶10银花10连翘10黄连5元参15麦冬10丹参15。
清温败毒饮:石膏15(先煎)生地15犀角(水牛角3代用)黄芩10栀子10知母10元参10连翘10丹皮10黄连5桔梗10竹叶10甘草6
加减:毒热燔灼营血,津液大伤,或见大疱,破津渗水,阴液内耗,舌绛,苔剥、脉细数,治宜滋阴生津,清热解毒,加石斛、沙参、丹参、赤芍、天花粉、鳖甲、龟板。
三、风热相搏证
1.主症:・全身起风疙瘩,此起彼伏,或风疙瘩浮肿不消。
・壮热、大便秘结。
・脉浮数、舌质红、苔薄黄。
2.治法:疏风清热。
3.方药:消风清热饮(《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荆芥5防风5浮萍5蝉衣5当归10赤芍10大青叶10黄芩10
四、血瘀成斑证
1.主症:・皮疹暗红、紫红或见水疱,或见瘀斑。
・脉细涩,舌质暗红或见瘀斑。
2.治法:活血化瘀。
3.方药:紫斑方(经验方)。
生地30丹皮10槐花10白茅根10大青叶10桃仁10红花10当归尾10鸡血藤10大蓟6小蓟6茜草炭10荆芥炭10银花炭10
加减:若紫斑中起疱状如猫眼,宜活血清热,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大枣、生姜、葱,加双花、大青叶,茅根。
五、湿热下注证
1.主症:・可见阴器浮肿或龟头湿烂。
・脉濡数、舌质红、苔黄腻。
2.治法:清利湿热。
3.方药:龙胆泻肝汤(《和剂局方》)加减。
龙胆草10栀子10黄芩10柴胡10车前子10泽泻10当归10木通10甘草10生地10
或用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加丹皮、赤芍。
木通4生地15竹叶10甘草6丹皮10赤芍10
1.复方青黛丸:每次6.0,每日2次,口服。用于寻常型银屑病。
2.异靛甲片:每日150mg。
在询问病史时,特别注意询问病人有否药物过敏史,对何种药物有过敏,严禁再次重复应用。临床用药力求简单,中病即止,防止滥用。对某些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用药时需特别注意观察有否药疹出现。对药物过敏的患者,应加强对皮损的清洁护理,防止继发感染,注意养阴生津药物的应用,防止津液进一步内耗枯竭,多饮水以促进药毒外泄,对血热发斑型药毒,应及时治疗。防止津液内耗,肌肤失养,发展成剥脱性皮炎。同时忌食鱼、虾、蟹等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