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先天性肠旋转异常的临床表现与病因病理

2009-08-10 健康导报 A +

  疾病概述

  肠旋转异常是指在胚胎期中肠发育过程中,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动不完全或异常,使肠道位置发生变异和肠系膜附着不全,从而引起肠梗阻或肠扭转。大概在6,000个出生婴儿中有1例。多数在新生儿期出现症状,少数在婴儿或儿童期发病。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1倍。

  病因病理

  如果肠管的正常旋转过程,在任何阶段发生障碍或反常,就可发生肠道解剖位置的异常,并可发生各种不同类型的肠梗阻,产生各种复杂的病理情况。

  肠道位置异常的病理机制是:①胚胎期肠管旋转障碍或旋转异常,包括脐环过大、中肠不发生旋转、旋转不完全、反向旋转;②肠管发育不良;③结肠系膜未附着,呈背侧总肠系膜;④由于肠管发育障碍或肠系膜固定不全,近端结肠或小肠袢继续旋转而形成肠扭转。

  胚胎期肠旋转异常的类型有:

  (一)中肠未旋转 中肠在退回腹腔时未发生旋转,仍保持着原始的位置,小肠与结肠均悬挂于共同的肠系膜上,肠系膜根部在脊柱前方呈矢状面排列,常伴有脐膨出及腹裂畸形。

  (二)肠旋转不完全 肠袢旋转90°后停止,小肠悬挂于腹腔右侧,盲肠和近端结肠居于腹腔左侧,阑尾位于左下腹,为常见的旋转异常。十二指肠下部不与肠系膜上动脉交叉,而位于肠系膜根部右侧,不存在十二指肠空肠曲,末端回肠自右侧向左进入盲肠。升结肠在脊柱前方或左侧,十二指肠、小肠及结肠悬垂于共同的游离肠系膜上。结肠本身的发育使横结肠横位,近端结肠的肝曲呈锐角向右侧伸展,十二指肠与近端结肠有盘绕。

  (三)肠旋转异常Ⅰ型 肠袢旋转180°后停止,十二指肠下部在肠系膜根部后方,盲肠和升结肠位于腹部中线,并有片状腹膜粘连带或索带,跨越于十二指肠第二部的前方,附着于右侧腹后壁。当近端结肠发育停顿时,盲肠在十二指肠前方的脊柱右侧,压迫十二指肠。

  (四)肠旋转异常Ⅱ型 如反向旋转或混合旋转。

  1.中肠在反时针方向旋转90°后,又按顺时针方向再旋转90°~180°,使十二指肠降部位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前方。

  2.结肠近端向右移行,全部或部分居于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前方。

  3.近端结肠及其系膜向右移位时,将小肠及肠系膜血管均包裹在结肠系膜内,形成结肠系膜疝,升结肠系膜构成疝囊壁,囊内小肠可发生梗阻。

  4.中肠在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后,横结肠走行于腹膜后,小肠与升结肠位置正常,横结肠在其后交叉,十二指肠下部位于前方,如中肠继续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则形成以肠系膜根部为轴心的肠扭转,盲肠移位左侧,十二指肠位于右侧。

  (五)总肠系膜 升结肠系膜未附着于腹后壁是中肠旋转不良的合并异常,它也可以是正常肠旋转的单独异常。此时,肠十二指肠下部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后方,十二指肠曲位于腹部左侧。呈总肠系膜时肠系膜根部形成细柄状,自胰腺下方伸出呈扇形散开,升结肠靠近右侧腹壁,但无粘连。若升结肠系膜部分粘着于后腹壁,则盲肠与相邻的升结肠游离。

  合并畸形:占30%~62%。半数为十二指肠闭锁,其它有空肠闭锁、先天性巨结肠、肠系膜囊肿等。

  临床表现

  导致三个临床问题:①肠扭转;②十二指肠梗阻,急性和慢性;③腹内疝。发病年龄不定,以新生儿为多,约占80%病例,部分病例在儿童或成人期始出现症状,也有少数病例无临床症状,系在X线检查或其他手术时侧尔发现。

  婴儿出生后有正常胎便排出,一般常在第3~5天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等高位肠梗阻症状。间歇性呕吐,呕吐物中含有胆汁,腹部并不饱胀,无阳性体征。完全梗阻时,呕吐持续而频繁,伴有脱水、消瘦及便秘。如若并发肠扭转,则症状更为严重,呕吐咖啡样液,出现血便、发热及休克,腹部膨胀,有腹膜刺激征。必须早期作出诊断,及时救治。

  婴幼儿病例多表现为十二指肠慢性梗阻,症状呈间隙性发作,常能缓解,表现为消瘦,营养发育较差。亦可发生急性肠梗阻,而需紧急治疗。

  约有20%病例伴有高胆红素血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因胃和十二指肠扩张,压迫胆总管所致。可能因门静脉受压和肠系膜静脉受压,使其血流量减少,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使未经处理的间接胆红素重回循环。同时由于门静脉血流量减少后,肝细胞缺氧,酶系统的形成受到影响之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