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2009-07-22 大洋网 A +

  【手术治疗】

  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最适宜年龄目前还有争论。有人主张手术愈早愈好,否则会变成恒定性外斜。Lyle认为由于多数间歇性外斜视看远融合力良好,有双眼视,2~3岁或10岁以后手术结果几乎相同,可以观察数年。Jampolsky主张对视力未成熟婴幼儿,为避免手术过矫,主张延缓手术,用负球镜加强融合,交替遮盖预防抑制发生,若融合功能迅速恶化,或斜角稳定时要考虑手术。

  手术指征由融合控制情况,斜角大小和患者年龄决定。生后不久外斜而没有间歇性外斜视,要尽快手术;赫雨时认为遮盖测量斜视度大于20△以上者;Jampolsky谓15△以上;Hiles主张大于20△以上的偏斜,有明显的显斜成分和视觉失代偿者。从手术对视网膜对应的影响来看,间歇性外斜视为了消除复视及混淆的干扰,可以发生异常视网膜对应及抑制,手术最好时机是在尚未发展成抑制及异常视网膜对应之前,手术消除外斜。

  于钢对77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随访结果表明,年龄愈小,手术后恢复正常双眼视的机率愈高,而大多数成年人术后即使眼位得到矫正,亦不能恢复正常双眼视功能。临床上掌握最佳手术时机并不容易,如果年龄太小,检查不合作,手术量不易掌握,使再手术率增高。认为4.5岁左右,智力正常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经反复训练,可配合一般眼位检查,此为手术合适时机。Jampolsky对竭生外斜视,不同年龄手术。结论:手术愈早,手术次数愈多,再手术率愈高,弱视和融合丢失的危险愈大。

  我们认为对进行性间歇性外斜儿童,偏斜度大于20△者,显斜期超过50%时间以上者,可根据其偏斜度大小,以及遮盖试验设计手术方案,若遮盖30~45分钟后,其偏斜度,看锭大于看近至少15△,做双侧外直肌后徙,手术量可根据每个医师试验、方法而定。若遮盖试验,看近斜角大于看远斜角至少15△,并小于55△,可做双侧外直肌后徙或于非主眼后徙-截腱手术。如外斜大于55△,可做三条肌肉,主眼做外直肌后徙,非主眼做后徙-截腱手术。若外斜大于70△,做双侧后徙-截腱手术。

  对于所谓侧位非共同性问题,应予以特殊考虑,若患者向左侧及右侧注视时,斜视度比第一眼位小至少20%,则有明显过矫危险,特别是对视力尚未发育成熟的患者,为此,对侧位非共同性患者,应避免做双侧外直肌后徙术,如对非主眼做后徙-截腱术,应每侧少做1mm。

  对视力尚未成熟的患儿,应主张欠矫,因轻度过矫为内斜状态,比轻度欠矫为外斜状态容易发生单眼注视综合征,并有可能形成抑制性暗点,导致发育性弱视。相反,如果患者视力已发育成熟,轻度过矫10~20△是理想的,它最终将产生稳定的结果。过适在于25△,即使在视觉成熟患者亦应避免,这样的过矫可形成盲点综合征,妨碍术后融合。

  如果患者有A征或V征,系由上斜肌或下斜肌功能过强引起,在做水平斜视手术同时,亦可做功能过强肌内减弱术,若上斜肌及下斜都有功能过强,则减弱任何一个斜肌均为禁忌。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