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是发生在颅内鞍上区累及下丘脑的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可达到完全性治愈。但是由于肿瘤多是侵蚀垂体柄、漏斗、灰结节、乳头体和视交叉等下丘脑结构,使手术切除肿瘤困难,术后下丘脑损害合并症如尿崩症、高热和昏迷等,严重影响病人愈后,因之对颅咽管瘤的治疗效果是神经外科水平的标志之一。 颅咽管瘤的发病率北美报告约占人口0.13/10万;占欧洲人颅内肿瘤发病率2.7%~4.9%;国内报道约占颅内肿瘤发病率3.5~5%,其中儿童为5%,成人为3.5%。治疗方法常见的有外放疗、间质内放疗和化疗、手术切除。由于肿瘤呈良性生长,可伴有囊性变和钙化,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不能很好地解除对下丘脑神经结构的压迫,同时也有引起放射性损伤的危险,如早期视力障碍加重、多饮多尿,晚期可有下丘脑功能低下和智力减退等。手术切除由于死亡率高,合并症严重,以往多采取部分切除肿瘤,再结合外放疗来延缓病情的发展。从文献资料来看,肿瘤全切除的术后死亡率由1990年以前的20%,下降到1995年的10%以下,到2000年报道术后死亡率为5%以下。 下丘脑神经结构和功能的保护是关键;把三脑室前部下丘脑结构分为五个部分;依椐颅咽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下丘脑下型和下丘脑上型。对下丘脑下型的肿瘤,多采取纵裂前入路,对后者手术多采取翼点、额下和经蝶窦入路,利用神经血管间隙切除肿瘤,能从多个方位显露肿瘤,但术中操做使血管神经损伤和血管痉挛的危险性增加。 颅咽管瘤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清楚,但其大小、形状、生长范围有很大差别。最大者如鹅卵样,最小者如花生米大。形状多样,有球形、不规则形及结节形。多数呈囊性,实质性者不见。其囊壁的厚薄区别很大,有的菲薄如窗纸,透过薄壁即可见囊内液体的颜色,多呈黄褐色。有的囊壁较厚呈灰白色并有多数钙化点,这是颅咽管瘤特征的表现。囊壁一般较游离,不与周围组织粘连。假如系实质性瘤或有部分实质性者,有时常与颅底的重要结构发生粘连,造成压迫,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压迫垂体柄、丘脑下部、海绵窦、视交叉及颈内动脉等。 手术推荐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转载方请明确注明出处及链接,或完整保留此版权信息。 (责任编辑:叶胜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