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膏方滋补的关键在脾胃。这和脾胃的生理功能有关。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它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使其输布于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以及促进体内水液的运输和排泄,即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现代研究已经证明,中医的脾胃调节与胃肠道微生态平衡是密切相关的。人体消化道存在有大量有益细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它们所产生的酶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还参与胆汁酸代谢,也有利于脂类物质的消化。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而出现脂肪泻,与脾虚泄泻有关。双歧杆菌所分泌的酶可将蛋白质、脂肪、糖类变得可溶,从而有利于吸收。 由此可以理解,当脾胃功能不能正常运行时,人会表现出舌苔厚腻,这是消化不良、湿困脾胃的结果,腹胀、食后胃脘部闷胀不舒或大便溏薄是其主要症状,此时进补会发生脾胃功能的进一步紊乱。另外,平时肝郁、心情不好的人也不宜纯补,这是因为在五脏中肝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木旺克土,肝郁最易侮脾,所以郁郁寡欢的人进补会发生腹胀、消化不良甚至腹泻。难以受补的另一情况是胃中有火的人,进补后会感觉胃中吞酸嘈杂、恶心欲呕。因而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消化吸收能力尚可者才能有效进补,否则一天三餐都难以消化,何以消受补药? 当然,并非出现上述情形而又身体亏虚的人就不能进补了。进补之前进行一段时期的脾胃功能调理即通常说的“开路药”,以及医生在开膏滋处方时充分考虑兼顾脾胃功能,一部分人还是可以进补的。 所谓“开路药”,即根据不同情况对人的脾胃功能进行修正。比如男性通常补肾气虚和肾阴虚两证,但这两种补药消化吸收都不太容易,如有湿困脾胃或经春夏两季由于气候、饮食造成人的脾胃功能有所减弱时,进补前最好先应用除湿健脾或调理脾胃功能的药。如此,进补之药才不会“呆胃”或遇上脾胃“漏斗”,以致进补无效,甚至加重原有疾病。一般而言,“开路药”对于男性讲究健胃化湿、消谷化食,而女性由于担负生育使命、元气不足,40岁之后肾气渐衰,调理脾胃功能应从增强脾的运化和吸收水谷精微入手,以达到健脾和胃、增强吸收血肉有情之品之能力,使之充分滋养全身脏器和皮肤腠理。人的抗衰老能力增强了,生命力随之增强,脸部就会红润、健康,皮肤就会有弹性、有光泽,精神也开始饱满。 (责任编辑:张兆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