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进展

2009-03-27 39健康网 A +

  消化性溃疡(PU)病变部位主要见于胃及十二指肠,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以轻、壮年居多,属中医的“胃脘痛”、“吞酸”、“嘈杂”范畴,以胃脘痛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反酸、嘈杂、嗳气等症状,具有病程长、反复难愈的特点。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与“三大伤害”(情志、饮食、疲倦)关系密切。其中情志所伤、肝气犯胃,迁延不愈可转化为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胃络瘀结等。近几年,许多医学工作者结合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本病的中医病理实质,较为一致地形成以下观点:肝气犯胃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密切联系;肝胃郁热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为中医的肝胃郁热这一认识找到了生物学依据);脾胃虚弱多表现为胃粘膜屏障功能和再生功能低下;而瘀血阻滞的病理主要为病灶局部微循环障碍,供血不足。在PU的发病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的病理特点,一是“虚”,即脾胃阳气亏虚,因虚而生内寒;一是“滞”,指脾胃气滞、肝郁气滞,以及痰滞、湿滞、食滞、热滞、血滞等病理产物。前者是PU的病理本质,后者是PU的病理表象,即脾气虚弱,瘀血阻络,以致胃粘膜溃烂形成虚实夹杂证;以上诸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消化性溃疡的产生和复发。 (实习编辑:戴月娟)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