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通常,血液的胆... ...查看更多
1、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
新生儿发生黄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
体格检查 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
1、以半流质饮食为主 2、食物要富含优...
A 不要太在意宝宝睡觉的姿势,宝宝睡觉是按照自己怎样舒服而睡的也许大人看着是别扭但是他自己觉得舒服就好别担心,至于吐奶的问题那是因为宝宝的胃发育的还不够好等宝宝大一点就不会吐奶了【只要宝宝不是每一次吃奶都想喷泉一样就没有大碍】因为我的宝宝小时候也一样,现在我的宝宝已经10个月啦非常健康,祝你的宝宝身体健康
A 黄疸的治疗上主要还是光疗。您孩子的黄疸水平属于中到重度。如果是足月,则胆红素脑病可能性不大。不过还是及时治疗为上。溶血情形应该多几天就会好转,病情属于一般偏重。必要时可以换血。一般不用。
A 让孩子的黄疸病情减轻,我们要提醒家长的是:在早期时我们要尽早给新生儿喂养,让胎便尽早的排出,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黄素,因为如果胎便不排出干净胆黄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的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多。怎样看胎便是否排干净呢?主要是看胎便从黑色胎便转变为黄色胎便就是排干净了。另外一点就是要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判断新生儿液体射入是否充足的办法是看新生儿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儿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数不足,有可能他的液体射入不够,小便过少不利于胆黄素的排泄。我们应当保证新生儿的液体射入,一般新生儿的胎便应当2-3天就排完了,这样就能减少其黄疸的程度。 临床上凡遇新生儿黄疸和溶血性贫血的病例都应想到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引起的新生儿黄疸,尤其在非高发区,更应注意。本病的临床特点是婴儿出生时并无黄疸,至24小时后黄疸才开始出现,同时有溶血的证据,肝脾不肿大。这些可与其他性质的新生儿黄疸相鉴别。进一步作有关G6PD缺乏的各种试验,可明确诊断。 新生儿黄疸如有肝脾肿大,应怀疑黄疸和贫血可能是同种免疫或感染所引起。 因母子血型不合而发生的同种免疫溶血病,黄疸和贫血在婴儿出生时已经存在。可作母子血型的鉴定和有关血清学检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有关G6PD缺乏的各种试验,将这两种疾病作出明确的鉴别。 本病的治疗主要有输血和光疗。 ①输血:血清间接胆红素如超过20mg/dl(342μmol/L),需采用换血输血。供血者须先作G6P D缺乏的过筛试验,必须没有G6PD缺乏方可供血,以免输血后加重和黄疸。避免亲属供血。黄疸不严重者不需输血。 ②光疗:患儿暴露于波长440nm的光线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如核黄疸已经发生则可使其恢复快一些。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被光氧化变成无色物质,从尿和胆汁排出体外。这种治疗简便易行,有一定疗效。一种简便的方法是将40W蓝色荧光管7支作为光源。将患儿置于保温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黑眼罩(纱布裹黑纸)遮盖双目。将光源置于离体表33~35cm处,每小时改变一次体位以增加光照面积。光照时间大多为24~48小时,最长可达96小时。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液体补给(以防脱水)和护肝治疗。经这种治疗,皮肤黄疸消退和血清胆红素下降均较快。 为了预防新生儿黄疸,应避免接触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化学物品,禁用可诱发溶血性贫血的氧化剂药物。衣服被褥忌有樟脑丸或萘的气味。如果患儿是由母亲哺乳的,其母亲也要忌用氧化剂药物,忌食蚕豆,忌与樟脑丸或萘接触。 本病如不发生核黄疸,预后良好。但以后如与氧化剂药物或蚕豆接触或发生感染时,溶血和贫血可再发生。
A 建议:费用还是不能确定的,需要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医院及地区不同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您最好选择当地正规的三甲医院治疗,效果还是有保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