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延髓麻痹1例误诊分析,
延髓麻痹特别是真性延髓麻痹,为神经科的疑难危重症,几乎全部患者均需插鼻饲管来维持生命。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高维滨、唐强教授等人通过临床实践,认为治疗本病的基础和关键是改善脑干延髓的血液循环,恢复脑
因目前病因尚未明确,尚无有效的措施能阻止本病的进展。若患者可疑有慢性重金属中毒史,则应进一步查明,以便及早防治。应注意改善全身状况,维持营养,注意口腔卫生。有吞咽困难者,以半流质饮食为宜,或给予鼻
【概述】进行性延髓(球)麻痹(progressive bulbarpalsy)是延髓和桥脑颅神经运动核的变性疾病,为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类型,呈进行性吞咽、构音困难及面肌和咀嚼肌的无力。【临床表现】常在40岁后起病,男性多于女性。
【症状图】 【诊断】 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①病料采集:采集脑组织(中脑、小脑、脑桥和延脑)、扁桃体、肺脏、脾脏及淋巴结,其中脑组织是理想的
进行性延髓麻痹患者应在何时采用经皮胃造瘘手术?【进行性延髓麻痹】_北京协和医院李晓光已回复
查到这个.你看看肌萎灵注射液配合针灸治疗进行性延髓麻痹30例肌萎灵注射液配合针灸治疗进行性延髓麻痹30例袁学山陈金亮王殿华摘要:目的:探讨肌萎灵注射液配合针灸治疗进行性延髓麻痹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进行性延髓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住院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88.33%.能显著改善进行性延髓麻痹病人的临床症状.如语言不利.饮水呛咳.吞咽呼吸困难等,而对照组则显示无效.结论:肌萎灵注射液及针灸对进行性延髓麻痹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关键词:延髓麻痹,针刺疗法,中医药,治疗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5276(2005)09-1720-02作者简介:袁学山(1962-).男.山东荷泽人.副主任医师.学士.主要从事神经肌肉病的临床治疗工作.作者单位:袁学山(河北以岭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91)陈金亮(河北以岭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91)王殿华(河北以岭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91)收稿日期:2005年3月24日出版日期:2005年9月18日请看PDF全文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zyyxk/zyyx2005/0509/050994.htm还有项丛五针治疗脑卒中并发延髓麻痹41例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ahzyxyxb/ahzy2002/0205/020520.htm肌萎灵可有效治疗运动神经元病延髓麻痹经专家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这个好像有点像是公司自己的广告.可信度打折.还是去询问一下专家医生吧.毕竟每个人的病情不同.网上也只能查个大概而已...)
项针治假性延髓麻痹中国中医药报 2009年8月3日假性延髓麻痹,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或核上性延髓麻痹,是由双侧皮质脑干束病损所造成,临床表现为受延髓支配的肌肉瘫痪或不全瘫痪,软腭、咽喉、舌肌运动困难,吞咽、构音困难或不能。同时可伴有病理性脑干反射及情感障碍等症状。假性延髓麻痹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可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中吞咽障碍危害性最大,可导致病人心理障碍、脱水、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严重者因窒息而危及生命。这些都极大地危害着患者的健康,同时给家属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作为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题,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尤其是吞咽困难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障碍,急性期发病率达35%~60%,经研究发现,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死亡率是吞咽功能正常脑卒中程度相似组的3倍,可见,吞咽困难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增高均有关,并可独立影响死亡率。假性延髓麻痹病人的康复已成为当今国内外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临床治疗上,现代医学以康复训练为主,但研究发现急性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患者,康复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根据针刺项颈部腧穴可以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传导反射功能恢复这一原理,采用针刺项颈部腧穴、风池、供血、翳明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以治本,针刺廉泉、外金津玉液来恢复舌肌的吞咽与构音功能,针刺治呛、吞咽来恢复会厌和咽缩肌的吞咽和构音功能,针刺发音穴来恢复发音功能以治标。因其所取腧穴均在项颈部故称“项针”疗法。项针疗法是根据腧穴具有“近治作用”这一最基本治疗原理,采取项颈部腧穴来治疗脑及颈部病变的同时,又根据世界上只有针刺疗法才能直接刺激病变的相关部位的神经。症状: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轻者饮水进食呛咳,重者需靠插鼻饲管、灌注流食维持生命)。体征:可伴有锥体束征,咽反射存在或减弱,下颌反射增强,掌颏反射阳性。1.脑血管疾病引起皮质脑干束损伤所致的假性延髓麻痹;2.符合前述疾病诊断标准;3.病程1~90天者为限;4.年龄在40~70岁者;5.符合所研究的诊疗技术适应证的要求。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有严重出血倾向者;3.血压过高者180~120mmHg)暂不宜,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下降者(170~110mmHg),可以纳入治疗标准;4.合并吸入性肺炎、离子紊乱,严重营养不良者;5.合并有肝、肾、心、肺、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疾病者;6.智力低下,有精神症状不能配合治疗者。技术操作方法一、器械准备针具:28号,1.5~2.5寸毫针,材质为不锈钢。二、详细操作步骤针刺取穴:风池、翳明、供血(风池穴直下1.5寸)、治呛(喉结与舌骨之间的凹陷中)、吞咽(舌骨与喉结之间,正中线旁开0.5寸凹陷中)、发音(喉结下0.5寸,正中线旁开0.3寸)、廉泉、外金津玉液。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取0.40×50毫米毫针,以75%酒精常规消毒后,取项部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入1~1.5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每分钟100转捻转手法各约15秒,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3次后出针。再取颈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60毫米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1~1.5寸,吞咽、治呛、发音分别直刺刺入0.3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转行针15秒后出针,不留针。行针时如有咳嗽倾向,即刻出针,出针后压迫针孔。配穴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太冲、丰隆用提插捻转泻法,太溪、三阴交用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3次后出针。三、治疗时间及疗程每天针刺治疗2次。6天后休息1天,4周后为1个疗程。四、关键技术环节腧穴的定位及针刺手法的操作。五、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2.受试者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针刺手法的操作。4.防止晕针、断针、血肿、感染等不良反应。5.制定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处理方案。六、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1.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必要时可给予温开水和糖水,重者可用手指轻压人中、合谷穴等,特重者可中西医结合抢救。2.出血:头部血管比较丰富,比较容易出血。一般出针时,压迫片刻即可,如继续出血,可多压迫一会儿。3.皮下血肿:拔针后按压穴以防止血肿,若出现,可先冷敷止血,再热敷促进吸收。4.呼吸困难:较重患者在针刺前应备有吸氧设备、吸痰设备,如有气急、痰多时可立即吸氧、吸痰处理。5.针刺时可出现咽部出血、咽部肿胀,停针2日即可继续针刺治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针刺治疗中风所致重度假性延髓麻痹30例临床观察推荐到首页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05期1/2页12【关键词】针刺治疗【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中风病所致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重症30例,采用针刺主穴风府、廉泉,配穴风池、翳风、列缺、照海、太溪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痊愈率67%,总有效率96.7%。结论针刺对中风所致重度假性延髓麻痹有良好疗效。关键词假性延髓麻痹中风针刺假性延髓麻痹,又称假性球麻痹,是由于大脑或脑干广泛性病变损害两侧皮质延髓束所致,也是中风(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近3年来在我院针灸中风科大宗假性延髓麻痹病例中随机选择重症30例做分析,现报告如下。1.1一般资料30例均为住院病例,入院诊断脑梗塞22例,脑出血8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52岁,最大75岁,其中58~68岁22例。发病2周~1个月入院21例,1~2个月内入院9例。入院前全部经过神经内科治疗。1.2诊断标准(自拟)(1)吞咽困难,病人完全依靠鼻饲保证生理需要量。(2)构音障碍或强哭强笑。(3)咽反射、软腭反射减弱或消失,无舌肌萎缩和肌束震颤。(4)颅脑ct或mri提示大脑、脑干病变导致双皮质延髓束受损。(5)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1]。2.1主穴,风府、廉泉;配穴风池、翳风、列缺、照海、太溪。2.2操作方法风府穴直刺1寸;廉泉穴直刺1寸;风池穴针尖朝向同侧喉结边缘进针1.5寸,使针感向咽喉部传导;翳风穴针尖向鼻尖方向进针1寸,使针感向咽喉部传导;列缺穴针身与桡骨小头呈30°角向肘关节方向进针1寸;照海穴直刺0.5寸;太溪穴针尖朝向外踝尖方向,向内踝后缘倾斜进针1寸,使针感向腓肠肌或足大趾放射,同时该下肢出现抽搐抖动。以上穴位均平补平泻,除注明外均取局部针感。每天针刺1次,除风府、风池不留针外均留针30min。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3.1疗效标准(自拟)临床痊愈:吞咽功能恢复,饮食正常。显效:吞咽功能基本恢复,解除鼻饲,进食偶有呛咳,自行饮食基本保证生理需要量。好转:洼田饮水试验4级,自行进食不能保证生理需要量。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仍靠鼻饲。3.2治疗结果痊愈20例,占67%;显效6例,占20%;好转3例,占10%;无效1例,占3.3%。其中最少治疗1个疗程,最多治疗3个疗程。中风所致的假性延髓麻痹应属祖国医学“中风病”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主要是由于本虚标实,正气不足,卒遇将息失宜、情志不遂等诱因,导致气机逆乱,内风旋动,风痰流窜,经脉痹阻,使舌本失濡而发病,故又称“中风舌本病”[2],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假性延髓麻痹可致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并增加了临床护理的难度。风府系足太阳、督脉和阳维脉之会穴,可疏解脑腑之内风,《类经图翼》主治中风舌缓。廉泉系阴维脉、任脉之会穴,《铜人》治“舌根急缩,下食难”。两穴异名“舌本”,围绕“舌本病”前后取穴,共奏益脑开窍、宣通舌络之功。风池穴属足少阳经,翳风穴属手少阳经,针刺二穴均可使针感向咽喉部传导,有熄风通络、开窍益音之功。列缺、照海为八脉交会穴,前者通于任脉,后者通于阴跷,二穴相伍,通合于咽喉之部,属八脉交会穴配穴方法,有利窍通舌之功。太溪为足少阴之原穴,益肾养阴,调补肾气,可下补先天之本以治中风之本虚;助风府、廉泉熄风利窍,可上安元神之府以治中风之标实。主、配穴相辅旨在调理气机,熄风通络,豁痰利窍,标本兼治。针刺时取穴定位要准确,手法得当,《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针之要,气至而有效”,使病人产生所要求的得气感是针刺治疗的关键。现代研究认为风府、风池、翳风、廉泉四穴均位于颈项部,针刺本部位穴位有利于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并通过头部这一容积导体的作用将刺激的电效应转化为生物电效应传导致大脑皮层,再通过大脑皮层功能区之间的联系纤维作用于相应区域,使可逆神经细胞复活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神经细胞觉醒,脑皮层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代偿功能得以加强,相应临床症状也得以好转[3];而针刺列缺、照海、太溪等远端穴位可以对大脑皮层产生较大的兴奋作用,促进其对皮层下神经的调节作用,最终使神经功能障碍得以改善[3]。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2刘春华.针刺治疗舌本病D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00,20(6):325.3高维滨.针灸六绝,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87-288.作者单位:046000山西省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收稿日期:2004-01-12)(编辑清泉)1/2页12评论(0篇)
研究显示:肌萎灵可有效治疗延髓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