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窦性停搏又称窦性静止,是指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病因本病的常见病因有:1、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颈动脉窦过敏。2、急性心肌梗塞、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脑血管意外等病变。3、应用洋地黄、奎尼丁、钾盐、乙酰胆碱等药物。症状过长时间的窦性停搏可令病人出现晕眩、视朦或短暂意识障碍,严重者甚至发生抽搐。检查检查:表现为在较正常PP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P波发生,或P波与QRS波群均不出现,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治疗1、对症治疗,停搏时间较短时,可无症状;时间较长时,可发生昏厥“心脑综合症”,应及时抢救。2、对昏厥反复发作者,可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心律平可导致窦性停搏和心室颤动推荐到首页 □ 《实用心电学杂志》2008年第03期1/2页12作者单位:163311黑龙江省大庆市爱心医院【关键词】心室颤动例1患者女性,50岁。因心悸、气短4w入院。查体:神清,体温36℃,血压150/90mmhg,两肺未见异常,心界不大,心率62次/分,可闻期前收缩达10次/分,听诊无病理性杂音。肝脾不大,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均正常。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律,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入院后,给予营养心肌药:口服心律平150mg,每日3次。治疗第4天,患者自诉胸闷、气短、头昏、无力。急查心电图及心电监护:长时间窦性停搏,逸搏心律。即刻给予吸氧,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给肾上腺素、阿托品、能量合剂等治疗,持续治疗5h后完全恢复窦性心律,心率60次/分,期前收缩消失,考虑为心律平所致。停用心律平,继续给予营养心肌药物及对症治疗4天后痊愈出院。例2患者男性,40岁。因阵发性心悸3w入院。查体:心率68次/分,血压135/75mmhg,心肺未见异常。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查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正位片均未见异常。临床诊断:阵发性室上速?心悸待查。入院后行食管调搏检查,导管深度为36cm。食管心电图确定电极在右心房处,用s1-s2法,以90次/分起始刺激,逐渐增加到150次/分时,患者感胸闷,心悸,心率为250次/分。立即用260次/分超速抑制,6min内不见转复,给予心律平30mg加10%葡萄糖10ml静推。1min内注完后患者即刻出现全身强直,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继之心脏停博,心电图呈直线。紧急心前区拳击1次,食管内心脏起搏,加胸外心脏挤压约3min后,心脏恢复自主窦性心律。给予利多卡因400mg,以1mg/min的速度持续静滴,复查5min、10min、30min、60min12导心电图,无异常改变,3h内观察生命体征正常。经对症治疗,患者2w后好转出院。讨论心律平系ic类抗心律失常药,它直接作用细胞膜,延长心房与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提高心肌细膜阈电位,降低心肌的应激性。作用较持久,且能显著地抑制房室结,结内快慢径路及希浦系的顺向传导功能,被认为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此两侧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律较慢。常规剂量口服心律平,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窦性停博。在正常用药范围,静推心律平出现心室颤动,可能静推速度过快,高浓度心律平对心脏传导系统有抑制作用、各部位自律性降低,心脏传导系统处于短暂休克状态。上位起搏点不能有效发放冲动,心室内形成多个折返环而致心室颤动,3min后抑制作用减轻,窦房结自律性觉醒,心脏又恢复窦性自主心律。心律平导致窦性停博1例、致心室颤动1例提示:个体对心律平敏感性不一样,虽属低毒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亦可致心律失常,静推前应先稀释,速度不应太快。同时心电监护,注意心律变化,减少意外发生。1/2页12评论(0篇)
窦性停搏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正常人如遇窦性频率突然低于40次/分或窦性停搏超过2秒可出现黑朦,超过5秒发生晕厥,超过10秒出现阿斯综合征,严重的窦性停搏……
华南第一生殖泌尿品牌医院,广州仁爱医院拥有上百位生殖泌尿名老专家和各种高新设备,形成妇科、男性科、妇科不孕学科三大品牌科室,'仁心仁术,关爱健康'是医院宗旨。22229999
[求助]高位截瘫后窦性停搏同时有阿斯发作,如何诊断和治疗?点击查看 《[求助]高位截瘫后窦性停搏同时有阿斯发作,如何诊断和治疗?》 全文>>>>>> 曾经碰到一例颈部外伤致颈椎骨折并脱位,高位截瘫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起严重窦性停搏一例--空军总医院内分泌科―袁群医生个人网站 糖尿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s520xjl@***.com窦性停搏三秒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所患疾病:窦性停搏病情描述(主要症状、发病时间):刚查出不久,但不知发病有多久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曾经没查出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该怎么治疗,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化验、检查结果:窦性停搏三秒友情提示:请您提供详细的检查资料,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发表于2009-08-2214:11:05宋成运心动过缓如果合并有头晕、眼前黑朦、呼吸困难甚至晕倒、运动能力下降等,应该考虑窦房结病变,窦性停搏三秒建议安装心脏起搏器。(大夫郑重提醒:以上回复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来医院就诊!)发表于2009-08-2221:31:07我是该患者,我想和大夫继续交流。电子邮箱:咨询管理密码:内容:患者信息基本信息年龄:88岁居住地:陕西安康医生信息科室:解放军305医院心血管内科职称:主任医师擅长:心脏电生理、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各种心电图的诊断,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的诊断和治疗,各种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急症的抢救,心脏起搏器的植入,冠心病,冠状动脉,肺栓塞,肢体血管病变介入检查和治疗等宋成运,男,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擅长心脏电生理、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各种心...查看完整简介门诊时间:解放军305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周三全天(9.00元);门诊说明:专家门诊时间是周三上下午(心血管内科),挂号费9元。
分类新闻,阵发性房颤伴严重窦性停搏:心脏永久起搏是否必须
窦房结在一段长短不同的时间内,不发生激动,使心脏暂停活动,称为窦性停搏,又称为窦性静止.青年人多由于强烈的迷走神经反射所致,常见于咽部受刺激、气管插管、按压颈动脉窦或眼球、应用洋地黄、硫酸奎尼丁等药物.有时炎症、缺血、损伤、退行性变等各种因素,损伤了窦房结的自律细胞,造成窦性停搏,其时间长短不一,病人会感觉到心脏有一段时间不跳动,长时间的停顿后又可恢复窦性搏动.多数在停顿之后出现异位搏动,常为交界性逸搏或室性逸搏,有时为房性逸搏.如果停顿后什么激动也没有,那就是心脏停搏,病人可发生抽搐,昏厥,甚至死亡.频发的窦性停搏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是窦房结功能衰竭的表现,必须查清病因给予治疗,常需及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持续性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长期无任何不适症状,也可有频繁发作的临床症状,其症状的发生与否和性质可能与心室率和/或心律的变化及R-R长间歇有关,我们通过对82例AF的动态心电图分析,研究临床症状与动态心电图R-R长间歇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2001年7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门诊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中发现持续性AF125例,伴长R-R间期>1.5s以上患者共82例.男54例,女28例,年龄32~81岁,平均(67.6±10.8)岁.AF持续6月~14年不等.基础心脏病为风心病22例,冠心病3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原发性心肌病4例,心肌炎病窦综合征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原因不明8例.其中除12例风心病伴AF患者使用地高辛0.125mg外(临床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均无明显过量或中毒症状),其余患者2周内未用抑制心脏传导系统的药物. 1.2记录仪器及观察指标使用美国DMS公司生产的HOLTwin7.0Gold动态心电监测仪连续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记录卡记录时间均在上午8:00~9:00到次日上午8:00~9:00.然后对监测数据通过计算机回放分析,再进行人机对话确认.剔除其伪差,患者同时记录生活及症状.统计1.5s以上的长R-R间歇发生时间及频度,并打印报告. 1.3诊断标准AF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白天AF时R-R周期≥1.5s,夜间AF时R-R周期≥2.0s.AF伴第2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标准:①AF发作前后有第2度房室传导阻滞;②有频发的>2.5s以上的R-R周期,伴有或不伴有交接性逸搏或室性逸搏;③平均心室率40次/min,R-R长间期明显延长. 1.4统计学方法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和精确概率法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125例持续性AF中动态心电图检查出现1.5s以上的长R-R间歇者82例,占65.6%,多数患者长间歇为1.5~5.4s,以2~3s最多见.其中1.5~(s)22例(26.8%),2.0~(s)51例(62.2%),>3s9例(11.0%),其中3例长间期>5.0s.出现次数11~46次不等.长间歇多发生于夜间睡眠中,夜间和日间出现长间歇的次数、心率情况及分析结果见表1.多数患者长间歇后的ST-T改变不明显,故AF伴长R-R周期者很少有心脏停顿伴黑蒙、晕厥症状.82例长R-R周期中,达到AF伴第2度房室传导阻滞者仅8例,此类AF患者出现长间歇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时间也较频繁,且长间歇可发生于白天活动中,其中3例长间歇>5.0s,此3例AF者曾出现过短暂黑蒙.长间歇的出现与基本心率有关,心率为50~70次/min者64例(78.0%),71~90次/min者14例(17.1%),91~100次/min者4例(4.9%).快速型AF者长R-R周期少见.长间歇后较少出现逸搏或逸搏心律,长间歇后仅9例有室性逸搏或出现结性逸搏性心律,室性逸搏或结性逸搏心律多出现于AF伴第2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3讨论 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之一,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也是心血管患者就诊的常见原因.根据其对治疗的反应,通常将AF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3类[1,2].小部分AF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无意中体检或ECG发现已是持续性AF,多数患者可有各种症状,大部分持续性AF患者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控制心室率来改善症状[3].胸闷、呼吸困难、乏力、头晕、黑蒙,甚至晕厥,可以发生在自然病程中或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对解释症状、明确诊断、发现无症状的恶性心律失常及指导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近年来研究表明,AF形成重要电生理基础是极缓慢传导及不应期缩短,2者的乘积等于折返的波长.AF发生后,可使心房肌的电生理特性重构,主要表现不应期缩短,折返波长缩短,使AF为持续.AF时由于快速的AF波刺激,房室交接区可产生生理性干扰或隐匿性传导,而使得AF波不可下传造成长R-R间距,这与房室交接区因器质性病变使AF波下传受阻有本质区别.大量文献报道,不论是阵发性AF或持久性AF,≥1.5s的长R-R周期是一种常见现象.在AF时,由于房室传导组织生理不应期的干扰及连续的隐匿性传导,可造成室上性激动延迟或不能下传,引起长R-R周期.而发生于白天午休及夜间睡眠时间的心室长间歇,可以认为是房室结区反复的隐匿性传导及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致[4].临床观察表明,长间歇出现时,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出现,醒后自然消失.临床上对这种睡眠时出现的长R-R间歇在没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时,可以不给予特殊处理,病理意义不大.这与洋地黄过量的AF并发传导阻滞有很大区别,后者出现长R-R间歇与睡眠无关,没有时间上的规律性,停药后消失,并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AF时由于P波消失,R-R绝对不等,所以并发第2度房室传导阻滞不易诊断.而仅凭AF出现长R-R间歇或其间f波的数目来诊断第2度房室传导阻滞,从理论上来说是极不严谨的.AF并发第2度房室传导阻滞时,房室结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病理性延长,致使一系列f波受阻于房室结,出现长的R-R间歇.本组AF伴第2度房室传导阻滞共8例,此类AF患者出现长间歇次数较频繁,且长间歇也较长,可>5.0s,患者出现黑蒙症状.长间歇后可见结性逸搏性心律、室性逸搏.对此类AF患者必须及时查明原因予以处理,并积极给予治疗,对药物治疗效果仍不好的患者,应及早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本组资料表明,AF患者发生长间歇较为常见,所以普通心电图上出现1~2次长间歇,不能轻易地诊断为并发第2度房室传导阻滞.因此,由于2者的临床意义和治疗截然不同,应严格加以区分.我们认为AF出现长间歇时,必须结合发生的频度,长间歇越多,越恒定,整个心室率偏慢,再除外迷走神经作用,才能做出AF并发第2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网,纯学术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