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utzfeldt-Jakob病
Creutzfeldt-Jakob病Corticostriatospinaldegeneration克雅病和疯牛病、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Creutzfeldt-Jakob病(CJD)是最常见的人类朊蛋白病。本病主要累及皮质、基底节和脊髓,本病呈全球性分布,发病率为1/100万。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60岁。本病致病性朊蛋白依结构不同分为四种亚型,其中1型和2型存在于散发性CJD,3型为医源性CJD,4型是新变异型。PrP可通过角膜、硬脑膜移植,经肠道外给予人生长激素制剂和埋藏未充分消毒的脑电极而传播。手术室和病理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制备脑源性生物制品者要提高警惕,医务人员应避免身体破损处、结膜和皮肤与病人的CSF、血液或组织相接触。散发性CJD的传播方式还不清楚,PrP基因突变形成遗传性家族型CJD。变异型CJD病人脑组织的动物传染实验证实,其与疯牛病(MCD)具有相似的种系特异性,变异型CJD病人脑组织匀浆分子分析(经蛋白酶K消化)发现,其Western印迹图形与MCD的相似性超过与散发性CJD的相似性。大体可见脑呈海绵状改变,皮质、基底节和脊髓萎缩变性;显微镜下可见神经元丢失、星形细胞增生、细胞胞浆中空泡形成,可发现感染组织内异常PrP淀粉样斑块,无炎症反应。变异型CJD的病理学改变为大脑和小脑轻微的海绵状变性,且较少见,而斑块形成非常明显。CJD分为散发型、医源型(获得型)、家族型和变异型等四种类型。引起CJD的朊蛋白传染性较低,80%~90%的CJD呈散发型,医源型占5%,家族型CJ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10%。(一)发病年龄25-78岁,平均58岁,男女均可罹患,近年英国、法国报告的新变异型CJD发病年龄较轻,儿童亦可罹患,平均26岁。(二)隐袭起病,缓慢进行性发展,临床可分三期:1.初期:表现颇似神经症,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抑郁和记忆减退等,可有头痛、眩晕、共济失调等;2.中期:进行性痴呆为主要表现,一旦出现记忆障碍,病情将迅速进展,病人外出找不到家,人格改变,痴呆,可伴有失语、轻偏瘫、皮层盲、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脊髓前角细胞损害可引起肌萎缩,约2/3病人出现肌阵挛,最具特征性;3.晚期:出现尿失禁、无动性缄默、昏迷或去皮质强直状态,多因褥疮或肺感染而死亡。(三)变异型CJD临床表现共济失调和行为改变,未发现肌阵挛和特征性EEG改变,病程比其他类型CJD长,可持续22个月。(一)免疫荧光检测CSF中14-3-3蛋白可呈阳性,CJD脑组织大量神经元破坏可导致14-3-3蛋白释出至脑脊液,可作为临床诊断可疑CJD病人的重要指标;也可检测血清S100蛋白,因CJD病人S100蛋白随病情进展呈持续性增高。(二)疾病中晚期脑电图可出现间隔0.5~2秒周期性棘一慢复合波,有一定诊断价值。(三)晚期CT和MRI可见脑萎缩;MRI显示双侧尾状核、壳核T2呈对称性均质高信号,很少波及苍白球,无增强效应,T1可完全正常,此征象对CJD诊断很有意义。(一)在2年内发生的进行性痴呆;(二)肌阵挛、视力障碍、小脑症状、无动性缄默等四项中具有其中两项;(三)脑电图周期性同步放电的特征性改变。具备以上三项可诊断为很可能(probable)CJD;仅具备①②两项,不具备第③项诊断可能(possible)CJD;如病人脑活检发现海绵状态和PrPsc者,则为确诊的CJD。可用脑蛋白检测代替脑电图特异性改变。CJD需与Alzheimer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橄榄脑桥小脑萎缩、脑囊虫病、肌阵挛性癫痫等鉴别。本病尚无有效治疗。90%病例于病后1年内死亡,病程迁延数年者很罕见。人们已经发现缺乏PrPc基因的鼠并不发生CJD,因此,应用反义寡核苷酸或基因治疗可能达到预期目的。对症治疗可用巴氯芬(baclofen)治疗痉挛性张力增高,氯硝西泮治疗肌阵挛,痴呆可试用三乐喜、哌醋甲酯(利他林)和尼麦角林(脑通)等。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P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