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表现运动和/或发声抽动,可伴随多种行为和情绪异常。由于神经系统解剖和生理生化的特殊性,其现代病因病理研究受到很大局限,现代医学认为抽动障碍可能是遗传因素与非遗传因素(生物、心理和环境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倾向于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的靶细胞受体超敏感学说。祖国医学多将其归于“瘛疚”、“慢惊风”、“抽搐”、“肝风证”、“怔忡”、“梅核气”、“郁证”等范畴,论治从肝、脾、心、肺、肾者皆有。笔者在祖国医学理论指导下,参考现代文献,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分析,审证求因,探讨抽动障碍的中医学病因,以期为抽动障碍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16例抽动障碍患儿来自济南军区总医院儿科门诊,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DsM)一Ⅳ诊断标准,男l7l例,女45例,年龄-15岁,平均8.7岁,病程2周-10.5年。其中短暂性抽动(110)107例,慢性抽动症(cro)44例,抽动秽语综合征(TS)65例。对照组儿童216名,为在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查体的正常儿童,与患儿组无直接血源关系。经检验两组在性别、年龄、民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资料采集由家长填写调查表,向家长询问及核实病史,并与小儿交流接触,确保每项资料的可信性。
1.2.2调查项目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至少有3代近亲中有抽动障碍、多动、精神分裂症、癫痫、智力低下、怪脾气中的一项)和既往史(至少有热性惊厥、夜惊症、遗尿症、脑炎、严重颅脑外伤中的一项),母孕期精神状态异常(如抑郁或焦虑紧张)、母孕期疾病(至少有严重妊娠反应、先兆流产、妊娠高血压中的一项),产科并发症(至少有难产、胎吸、产钳、脐带绕颈中的一项)、生活及饮食习惯、家庭背景,家庭教育。1.2.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l0.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2结果抽动障碍患儿与正常儿童比较,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分别为36例、9例(z2=16.769,P<0.Ol);神经精神疾病既往史分别为58例、l3例(Z2=32.631,P<0.Ol);母孕期精神状态异常分别为41例、9例(z2=21.736,P<<0.Ol);母孕期疾病分别为21例、l8例(Y2:0.113,P>0.05);产科并发症分别为36例、l2例(Z2=12.398,P<0.Ol);看电视时间≥2.5小时分别为36例、37例(X2=0.017P>0.05);嗜食肉类及小食品分别为l05例、64例(Y2:15.551,P<0.Ol);家庭背景独生子女分别为l96例、201例(y2:0.497,P>0.05);父母争吵分别为l9例、l5例(z2=0.287,P>0.05);家庭教育打骂体罚分别为119例、60例(Y2=32.090,P<0.Ol)。在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和既往史、母孕期精神状态异常、产科并发症、饮食习惯、家庭教育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3.1抽动障碍的发病与体质
小儿期的体质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五脏从稚弱到强盛,从不成熟到成熟,处于迅速木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肝主少阳之气,心主少火之气,人身生长之阳气,就五脏而论,主要体现于心肝二脏。心肝之气阳旺盛,则d,JL生机蓬勃。<育要秘诀>日:“盖肝之有余者,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资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日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日肝有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小儿少阳之气方长未已,其肝之有余是相对的、稚弱的有余,并非强实、成熟之谓。各种致病因素影响机体,导致阴阳失衡。肝阳易旺,兼之小儿肺脾常不足,肝少克制,这些都决定了肝本脏在发生病理变化时易抑郁、横逆、生火、动风,易见抽搐、惊惕现象。小儿心神怯弱,对外界的调节适应能力差,易为外物所扰,表现情绪不稳定及行为异常,感邪后心火易炎,风火相煽,可助肝风之势。随着小儿生长发育,阳气渐充,阴气渐长,终使脾气充,肾水足,肺气旺,进而肝血充而肝阳得制,心火降而水火既济,五脏渐趋和平,病理征象可得以改善。现代医学也发现部分患儿抽动表现呈自限性,病程1年以内,临床诊断短暂性抽动,诊断慢性抽动症和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患儿中,大部分可于青春期抽动症状明显好转,甚至完全消失。
3.2抽动障碍的发病与先天因素
体质源于禀赋,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先天因素,与父母体质性状遗传及母孕期的调养有密切关系。
3.2.1遗传先天禀赋决定子代的体质、性别、外貌,还有智愚、个性、性情倾向等。本研究显示抽动障碍患儿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高于对照组(P<0.Ol),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现代医学通过家族易感性研究与基因研究证实:抽动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
3.2.2母孕期调养母孕期调摄失宜,可致小儿生后“禀赋”不常,增加抽动障碍的易患性。“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若五志不节,则“其母伤则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和,病斯多矣。盲聋喑哑,痴呆癫痫,皆禀受不正之故也。”(《妇人秘科》)《产孕集》日:“子借母气以生,息息相通,喜怒相应,一有偏倚,即致子疾。”指出妊娠期母亲情绪过度波动可影响胎儿发育,导致疾病。研究表明,母孕期和出生时不利因素与抽动障碍发病呈正相关,母妊娠期精神紧张或受情志刺激是抽动障碍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3.3抽动障碍的发病与后天因素
3.3.1情志劳倦小儿性诚朴执拗,且脏腑娇嫩、神气怯弱,若有惊吓恐惧等不良情志刺激突然、强烈或反复、持久的作用于人体,打破机体平衡的动态过程,可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致病。《王氏医存》日:“人惟随心事少,拂意事多,故病常兼肝郁”,“若儿早开知识,所愿难偿,或失去耍玩,欢爱久别,期许永久,畏憎常遭,此等懊闷,郁于柔嫩之肝胆,儿既不会告语家人,医人又难察而忽之”,久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病理产物滋生积聚,一有感触,即外形于肢体,而症作矣。家长望子成龙,管教严厉,小儿终日忧虑恐惧,气机失调,或伏案苦读,思虑过度,则阴血暗耗,肝阳无制,心火易亢;平日溺爱,使子任性妄为,一有拂郁,辄怒火自生,扰于体内。气郁化热生风或气滞津停酿痰,从而怪症迭出。本研究中抽动障碍患儿119例(55.1%)患儿家教严厉,家长多采用打骂体罚的教育方式,提示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严,儿童学习负担过重,长期焦虑不安,受惊吓,不良家庭环境,家庭生活事件等因素可能诱发抽动发病。
3.3.2饮食因素《内经》中有五味所伤损及脏腑功能的记载,“生病起于过用”,又日“味伤形”,若饮食不节或五味有所偏嗜,可致脾胃损伤,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长期饮食不慎,导致反复、持久的脾胃气机失调,可致肝气过用,肝气失调,影响脾胃升降,又可加重饮食所伤。本研究105例(48.6%)抽动障碍患儿存在过食肥甘情况,喜食肉类及各种小食品情况。<原机启微>辛香厚味多易生热助火,“本草谓猪肉助火生痰,发风动气,于人有损无益。”《折肱漫录》日:“猪肉生热,助火生痰,不宜多食,小儿尤甚戒之。”然4"JL因其味美而喜食之,因神识未发、自制力差而偏食之,家长惜子,随其所欲而与之,积热渐蓄,无形之痰暗生,热助肝阳,火旺风生,挟痰走窜而出现抽动症状。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进食海鲜、食用色素和添加剂可使抽动症状加重,也提示饮食因素与抽动发病有关。
3.3.3感受外邪,以风为主“4',JL血气柔弱,肌肉脆薄,若寒温失度,则皮肤开为风邪所中,始著俞穴而行经脉,次随气血而入脏腑,以其所著,即生症焉。”又日“风邪寒热入不敷出于经络,搏于筋脉,筋脉受邪,冷则四肢拘挛,热则缓纵不随也。”《小儿卫生总微方论》指出风邪外袭,可影响脏腑功能,影响经络气血,据机体状态不同而引发不同的病证,若体内有热则“缓纵不随”,出现抽搐症状。<小儿药证直诀·伤风兼变证治)云:“伤风兼肝则发搐烦闷”,外风可引动内风,风痰相搏,上犯清窍,流窜经脉而搐作,故风邪不仅可导致抽动障碍发病,还可诱发或加重症状。本研究中82例(38.0%)抽动障碍患儿于患呼吸道感染后抽动加重,临床病例观察可见春季是症状反复波动最明显的季节,部分患儿此时症状加重,发作频繁,考虑与春季风木行令有关。
3.3.4外伤因素分娩时有难产、产伤等病史或头部外伤,可使血脉受损,血为之浊,甚则恶血留内,瘀滞脑络,气血运行不畅。“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医学发明》),肝受血而藏之,也是一个排泄血浊的过程,d',JL脏气未盛,肝的泄浊之力不足,经脉中的恶血与浊气留聚,日久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滋生,扰乱气机,肝阳无制,可亢动生风。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产科并发症是抽动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围产期或更早阶段的脑损害导致脑结构改变和脑功能的易伤性,使神经系统发育受损,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其他危险因素抵抗力减弱而致病。
综上所述,抽动障碍的发病与体质有关,小儿期独特的生理特点造成了其对抽动障碍的易患性。禀赋不常、情志劳倦、饮食因素、感受外邪或外伤因素影响,导致脏腑阴阳失调,肝失疏泄,可有阳亢、化火、生风之变,风邪善行而数变,致病广泛,风动则搐作,熄则搐止,肝风上扰,则出现头面抽动症状,内风鸱张,则见躯干四肢抽动。内风多兼痰火,二者交织为患,风煽而痰火生,痰火阻络生风,内可闭塞清窍,外可窜扰经络,为病更甚。近年来,中医界对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中药治疗以其毒副作用小,在控制症状的同时,能改善患儿体质,减少复发,在临床应用中显示了巨大优势。本文对抽动障碍的中医病因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冀希为本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