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疾(方数:5)

2009-12-07 www.zhong-yao.net A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疾 (方数:5)

本病是EB病毒所致之急性传染病。特征为发热、咽痛、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周围血液中林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清嗜异性抗体与EBV抗体效价增高等。本病一般为良性、自限性,除对EB病毒防御缺陷或有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外,大多能完全恢复。潜伏期在小儿为4一14天,在青少年为30一50天。大多数患者均有发热、咽痛、颈淋巴结肿大三种主要表现。可突然起病,也可先有数日不适,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腹部不适等。发热几乎每例都有,体温大多在38一39℃,也有这4o℃以上者。热型不一,一般持续1一3周,然后逐渐下降。患者虽高热,但中毒征象常不显著。90%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最多见于颈淋巴结;颌下、腋、滑车上、腹股沟淋巴结次之;大小不等,硬度中等,分散而不粘连,亦不化脓。淋巴结的消退较慢,常需时数周至数月。80%病例有咽痛,半数患者有脾肿大,约1/3病倒有肝大,仅5%可见黄疸,极个别患者可出现肝功能衰竭。约10一15%病例于病程1一2周出现皮疹,多数为斑丘疹,亦可至猩红热样皮疹,草麻疹、多形红斑或瘀点等,以躯干和前臂伸侧为主,约1周隐退。约1%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EB病毒感染所致,无明显季节性及性别差异。带病毒的健康人,隐性感染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接触含有EB病毒的唾液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仍可因输血而受感染。易在小儿中传播。6岁以下者大多是隐性或轻型感染,年长儿患者常呈典型表现。病后有持久免疫力。临床上遇有原因不明的发热、咽炎、颈淋巴结及脾、肝肿大患者,应考虑本病。血象示白细胞总数常在1-2万/立方米;偶有超过5万/立方米者,但亦可正常或降低,最重要的是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增多可达总数的60%,婴幼儿甚至可达90%,尤其是异型淋巴细胞多超过10一30%,对诊断本病甚有价值。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特异性疗法。以护理、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为主,某些病例可以痊愈。通脾破裂与严重气道阻塞者则应及时手术治疗。本病在中医古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和论述,但根据其发热、咽喉红肿、舌红、脉数等主症,应属祖国医学“温病”范畴。本病病因多为外比风邪。热毒内生,或外感邪,化热入里。主要病机为正邪相争,邪热内蕴,血热互结,气滞血瘀,从而导致以上所述主症,并出现瘰疠等气滞血瘀之象。本病临床所见以实证、热证为主。(杨传伟)

搜索供求产品招商人才黄页问答圈子博客论坛服务文章为中药网整理,或来自网络,内容仅供访问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互动交流请进中药论坛!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